靳準微微一笑,兩隻小眼睛撇著荀裕,道,
“內侍大人不用怕,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好控制,如果是賢德之君,我靳準避之猶未不及,何來相助?”
荀裕不知靳準所言為何,也不多想,辦事去了。
事情果然如靳準預料的一般,荀裕向劉聰告發劉乂聯合許遐和崔瑋謀反,劉聰大怒,命寇威將軍卜抽率領禁兵前去查抄許遐和崔瑋的府邸,卜抽乃是劉粲的心腹,把事先準備好謀反的書信,只稱是查抄而來,上交給了劉聰,劉聰怒極,當即滅許遐和崔瑋三族,受此時牽連至死者,上百人之多!但是劉聰卻並沒有殺劉乂,而是由護旗將軍王平和寇威將軍卜抽率領一千禁兵,把劉乂軟禁在東宮。
劉乂自知事敗,以為是崔瑋和許遐走漏了風聲,絲毫沒有懷疑靳準,劉乂十分害怕,上表劉聰請求皇帝把自己的爵位全部免去,變為庶人,褒獎和讚美劉粲,請求立劉粲為嗣子,但是很可惜,此封書信最後落到了卜抽的手裡,卜抽上報給了劉粲,劉粲將此表稍加塗改,最後成了劉乂大罵靳準,劉粲弄權,並且懷念前皇帝劉和的奏章,劉聰收到奏章,又是大怒。
劉乂被軟禁的同一天,靳准假傳劉乂的旨意,傳與十八路酋長,命他們來皇宮議事,十八路酋長不知道皇宮此時已經內亂,剛一入城,就被劉粲拘押。
不幾日,半夜,東宮突然鼓聲大作,火焰四起,到處都是反聲,劉乂驚醒,慌忙下榻走到東宮門口,軍旗將軍王平率領兵馬趕來,劉乂道,
“王將軍!發生了什麼事!”
王平跪拜在地,道,
“太弟殿下,宮裡有人造反,末將上報皇上,皇上關念太弟殿下的安危,命末將帶來一百件甲衣,送給殿下及其衛士,保護殿下安全,以防不測!”
劉乂由於,道,
“可有旨意?”
王平道,
“情況緊急!來不及起旨!末將奉的是陛下口諭!”
劉乂猶猶豫豫,周圍殺聲震天,突然,不知從哪裡突然竄出來十幾支利箭,射在劉乂腳下,劉乂頓時心慌,慌忙收下了甲衣,分發與眾東宮衛兵!
話說這皇宮之中,劉聰聽見宮內有人造反,大怒,急召靳準,王沈,前來議事,王沈也是靳準的心腹,王沈跪拜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陛下,反聲來自東宮,有人俱言東宮皇太弟造反了!”
劉聰看著王沈,道,
“東宮才多少衛士,怎麼可能造反?”
王沈道,
“陛下,有傳言太弟殿下已經為東宮衛士穿上了甲衣,此刻正往皇宮殺來!”
話說在古代,禁甲不禁兵,甲衣乃是重中之重,步兵有了甲衣護身,兵士足可以以一當百,莫說是私披甲衣,即便是私藏一件甲衣都是死罪,劉聰頓時勃然大怒,命靳準,王沈前去鎮壓。
少頃,皇宮內殺聲漸止,靳準帶著幾名東宮俘虜上了內堂,劉聰扒開衣服,果然內掛甲衣,劉聰怒道,
“此甲衣從何而來!”
兵士道,
“均是太弟殿下所賜發!”
劉聰勃然大怒,不過出乎靳準意料的是,劉聰依舊沒有殺劉乂,而是隻是罷黜劉乂皇太弟身份,逐出東宮,改封北海王!但是劉聰不殺劉乂,靳準和劉粲是不會放過劉乂的!
十八路酋長,被劉粲拘押,在獄中劉粲對其嚴刑拷打,逼迫他們誣陷劉乂聚眾謀反,又是上表劉聰,劉聰依舊是不殺劉乂,最終,靳準實在是沒有辦法,用一瓶毒酒,毒殺了劉乂,偽造成畏罪自盡的樣子,上報了劉聰。
劉聰不想殺劉乂嗎?其實不是,他想讓劉乂死的想法,比劉粲更為熾烈,對於劉聰來講,自己的皇位本來就是弒兄而來,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劉聰還是劉淵的庶子,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所以劉乂一定不能死在自己手裡,但是現在劉乂死了,誰殺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經死了,劉聰遂封鎖訊息,下旨永不調查此案。
劉乂和十八位酋長的死,激起了平陽周圍十八部落的憤怒,接連聚眾攻打平陽,前後兵數多達兩萬人,由於沒有人指揮作戰,這些胡人均是被劉粲和靳準鎮壓,兩萬人全部被坑殺,周圍的十八部落,無論貧賤富貴,男女老幼,一律滅族,因為此事而死的胡人,多達五萬之多!直殺的平陽周圍方圓數十里鳥無人煙!更重要的是,漢朝的大肆殺伐,讓其他部族心灰意冷,紛紛脫離漢朝,另尋出路,漢朝的國勢,經過這件事情,急轉直下。
公元三百一十七年,七月,劉乂身死之後兩個月,劉粲被正式立為皇太子,總領朝政一如往昔,此時的漢朝,對外問劉粲,對內問靳準,二人相互弄權,不服從靳準者,諸如金紫光祿大夫王延,司徒崔懿等人,盡被靳準誣陷至死,百官皆是敢怒不敢言。
話說自長安被攻破,晉愍帝司馬鄴出城投降,之後,位居建鄴的司馬睿承製改元,繼任晉王位,改元建武,大赦天下,分封百官,建立宮邸,此時,文武百官在金殿內對晉王司馬睿行叩拜大禮,禮畢,丞相王匯出陣,跪拜道,
“大王,如今四海內亂,禮法不存,宗室飄零,百姓孤苦,大王繼晉王位領導天下乃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遂臣叩請大王再進一步,繼大晉皇帝位,上承天子,下應黎民,掃平蠻夷,一統九州!”
說罷,王導在殿下三叩首,驃騎大將軍王敦,太常賀循,司空紀瞻,荊州刺史王廙,廣州刺史陶侃,梁州刺史周訪,兗州刺史郗鑑,湘州刺史甘卓,司徒荀祖,丞相參軍庾亮,御史中丞劉隗,尚書戴淵,尚書令刁協,諸葛恢,尚書左僕射荀崧,寧遠將軍周顗,鎮西將軍祖逖,左衛將軍司馬宗,後軍將軍司馬羕,徵東將軍王含,安集將軍蘇峻,殿中將軍韓績,散騎常侍桓顥,薛兼,東關祭酒顏含,從事中郎卞壺,鍾雅,中書侍郎蔡謨,太子詹事陸曄等數百名百官齊刷刷跪在殿前,大呼道,
“萬請大王為天下黎民蒼生,榮登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