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杜弢大軍下令急攻城門,少頃,城門被砸開,流民大軍洶湧而入,不料一聲爆喝於空中傳來,
“賊逆杜弢!可識得我陶侃乎!”
杜弢當場震驚不已,用手指著陶侃,道,
“你……你……你不是應該在荊州嗎!”
陶侃正色道,
“吾乃神兵天降,汝等若是識相,早早歸降,可饒你不死!”
杜弢大怒,道,
“我十萬大軍能踏平武昌城,何故言降!”
話音剛落,只聽左右兩側女兒牆傳來絡繹不絕的“嘩啦啦”的聲音,杜弢抬頭一看,大驚失色,只見兩側女兒牆上,湧出數千弓弩手,陶侃一聲令下,萬箭齊發,箭矢如蝗,先入城的流民兵卒,盡皆死於箭下!
陶侃還命人於城外撿拾乾燥的柴枝,相互穿插成一個半人高的球,被稱之為“火球”,陶侃命兵士於火球上面澆上桐油,點燃之後,從城牆上扔了下來,大火砸在流民大軍中,頓時,慘叫聲此起彼伏!
杜弢今日是定要攻下武昌,即便損失慘重,也不撤兵,正當攻城攻到最緊要出,但聽後軍殺聲震天,原是朱伺率領兩萬步兵趕到,朱伺按照陶侃臨行前給他的計謀,把糧草和輜重都放在軍隊的最前面,杜弢的兵士,大多都是飢餓無食的流民,被逼無奈才走上了反叛之路,這些流民但見糧食,一個個顧不上攻城,都來搶糧,杜弢亦不能組織,朱伺趁機大殺特殺,陶侃也率領輕騎殺出!
只聽這武昌城外,殺聲震天,晉兵和賊兵混戰到了一起,但是很明顯,晉兵佔據了上風,手中長刀沾滿了鮮血,地下躺著無數具不知名的身體,殘肢斷臂,露骨拔筋,杜弢腹背受敵,潰不成軍,率領殘兵望長沙逃去!
此次陶侃與杜弢的武昌之戰,乃是自朝廷和杜弢作戰以來,取得的最大的勝利,陶侃派參軍王貢向大都督王敦報捷,王敦對著王貢言道,
“若不是有士衡,荊州,武昌都難以保全,此番,士衡為國家立下了大功勞!”
於是王敦上表朝廷,降周顗為揚武將軍,升任陶侃為荊州刺史,管領西陽,江夏,武昌三郡,陶侃因為這次功勳,連升三級。
王敦看似十分欣賞陶侃,實則心裡十分忌憚他,王敦此人,年輕的時候發誓要有一番作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王敦越來越擅權,王敦原來是江東的主要領導人,但是琅琊王司馬睿來了之後,在堂兄王導的運作之下,威望扶搖直上,隱隱地蓋住了王敦,王敦對此,深為憂慮。
卻說則王貢,字元德,乃是曹魏時期,左軍將軍王雙的曾孫,也算是名門之後,此人頗有野心,王貢雖然是陶侃的部下,但是實際上,因為陶侃出身寒門,實際上王貢非常不服陶侃,王貢看著陶侃,憑藉這武昌之戰的軍功,連升三級,非常心動,心中嘆道,
“此亂世,當為大丈夫建功立業之時!只可惜大部分軍功只讓上屬所得,自己卻只得個殘湯剩飯!”
於是,回到武昌的王貢便整日思索著如何獲得軍功,很快,王貢的機會來了。
荊州的賊首王衝,自稱荊州刺史,聚眾兩萬餘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於是王貢悄悄潛到竟陵,面見竟陵太守杜曾,與之一起商議大事。
杜曾乃是南中郎將杜蕤的堂弟,武藝高強,弓馬嫻熟,有萬夫不當之勇,王貢偷偷找到杜曾,言道,
“將軍空有王佐之才,卻只能屈身於陶侃麾下,榮譽盡被陶侃拿走,而將軍你,卻不被人所知!”
杜曾嘆道,
“如此亂世,又能如何?”
王貢道,
“這陶侃,不過是貧農之後,而將軍你,卻家室赫赫,其堂兄在世之時,為當朝的南中郎將,與陶侃相比,將軍您就是天上的雲彩,而陶侃,就是地下的泥土,將軍何不想法離開陶侃,自立為王,獎勵功勳,留名青史?”
杜曾道,
“我又何嘗不想,但是不知道哪裡是機會。”
王貢道,
“現在就有個機會,敗在將軍面前,荊州賊首王衝,聚兵兩萬餘人,現在規模還小,還不被朝廷重視,如果叛亂的規模一擴大,朝廷必然會派陶侃前來征討,到時這討賊的功勳,又落到了那陶侃的頭上,而將軍您,什麼都得不到!”
杜曾瞪著眼睛,皺著眉頭,扭頭看著王貢,言道,
“元德可有良謀?”
王貢輕聲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