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三百一十二年,荊南醴i三聲,音同裡)陵縣令杜弢tao一聲,音同濤)與荊州此時王澄不和,杜弢心懷大志,決心從戎,聚攏了荊州,江東,巴蜀一帶十萬流民,反叛朝廷,杜弢簡直就是天生的,專門為戰場而生的神將,在杜弢的率領下,流民大軍在擊敗荊州刺史王澄之後,又接連戰敗了廣州刺史郭訥,始興太守嚴佐,巴陵太守王機,徵南將軍山簡,安城太守郭察,長沙太守崔敷,宜都太守杜鑑,卲陵提手鄭融,三年的時間,杜弢連下十城,十萬流民大軍直逼建鄴!
賊兵來勢洶洶,勢不可擋,令朝野震動,大臣惶恐,新任荊州刺史周顗yi三聲,音同已)向琅琊王司馬睿告急,俱言杜弢擁兵十萬,三日之後皆到達荊州,荊州兵馬只有兩萬,恐其不敵,乞望救兵!
荊州如果被攻破,建鄴的安危便沒有了保障,形勢便十分危機,琅琊王司馬睿馬上任命左將軍王敦為大都督,領兵五萬,前去討賊,又命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訪前去營救荊州!
話說陶侃,字士衡,鄱陽郡人,父親名叫陶丹,乃是三國孫吳的揚武將軍,受到家境的影響,陶侃自幼時便熟讀兵書,韜略過人,陶侃出仕之時,正逢大晉王朝四大輔政大臣衛瓘,司馬亮,司馬瑋,司馬繇被賈皇后誅殺,朝中雖有動盪,但是隨後,便被張華,裴頠穩定下來,陶侃最開始只做了一名小縣令,後來得到了張華的賞識,推薦給了江東名士顧榮,但是當時江東平靜,陶侃只做了一名武岡縣令,這一等,便是十年。
公元三百零三年,屬於陶侃的機會來了,這一年,陶侃四十四歲,義陽張昌反叛,並且攻下了江夏郡,當地太守不能阻擋,朝廷派劉弘為南蠻校尉,而陶侃別鞭屍南蠻校尉長史,率軍平叛,不出三個月就將張昌的叛軍鎮壓,作戰中陶侃身先士卒,勇猛無比,而且謀略過人,多次救了劉弘的性命,讓劉弘大為賞識,陶侃便升任為江夏太守。
兩年之後,楊州刺史陳敏反叛,朝廷無力控制江東,便起兵佔據了揚州,又是陶侃,率領兩萬精兵,四個月,覆滅了陳敏叛賊,所以說陶侃,簡直就是江東叛軍的剋星,此時朝廷直到如此危亡之際,琅琊王司馬睿才想起來陶侃這個人。
話說荊州救急,陶侃盡起武昌三萬兵馬,殺奔荊州,大軍到達荊州城下,但見荊州平安無事,城下一個叛賊也沒有,城上的荊州刺史周顗大呼道,
“城下莫不是陶士衡?”
陶侃拍馬上前,看著周顗,大呼道,
“正是!”
周顗趕緊下城,放下吊橋,親自出城迎接,陶侃問道,
“琅琊王急召,俱言荊州被賊人圍困,十分危機,我這一路趕來,卻是暢通無阻,荊州城下,怎無半點賊兵?”
周顗哈哈大笑,拉著陶侃的手,笑道,
“江東誰人不知士衡乃是賊兵剋星,張昌,陳敏二賊,均死於士衡之手,這杜弢聽聞士衡親自率領兵馬來救荊州,早已經聞風喪膽,早早便撤兵了!”
陶侃忽然皺著眉頭,右手摸著額頭,他一思索,便會摸額頭,陶侃看著周顗道,
“賊兵走了幾日了?”
周顗道,
“已經兩日了!”
陶侃越想感覺事情越不對勁,這杜弢能夠跟朝廷抗衡三四年,攻下十城,想必不是如此怯弱的人,陶侃的腦袋裡忽然靈光炸現,大呼道,
“不好!吾中計了!”
周顗看著陶侃驚慌的樣子,自己也慌了,道,
“何計?”
陶侃怒視這周顗,罵道,
“你這庸將,賊兵已經退兵兩日了,汝等為何不早報!這杜弢,定然是知道武昌盡起兵馬來救荊州,此番定然是去攻打武昌了!”
這下,周顗慌地手足無措,道,
“這……這……這該如何是好!賊兵已經退兵兩日,即便返回武昌,也來不及了!”
陶侃用手摸了摸額頭,想了想,然後掐著手指頭,算道,
“這杜弢必定以為我不知道他去攻武昌,所以為了在攻城的時候,儲存體力,必然不會急行軍,荊州距離武昌需要行兵六日,此番已經過去了兩日,我若是現在折回武昌,快馬加鞭,馬不停蹄,夜不留宿,三日可到武昌,還來得及!”
說罷,陶侃連荊州城都沒有進,下令讓侄子陶輿,陶臻和麾下大將朱伺帶著糧草輜重和兩萬步兵於後,自己帶著一萬輕騎星夜奔赴武昌。
話說這武昌城為了抵禦攻城,陶侃設計了很多防禦的壁壘,整個武昌城只有南北兩個門,而且進入這兩個門之後,並不是一馬平川,而是還沿著城牆大門兩側,延伸出一百多丈遠的兩道石牆,石牆的上面,卻鑽了很多孔洞,用於弓弩手的射擊,此牆便被稱之為“女兒牆”。
話說賊兵杜弢,於武昌城中安插了許多細作,細作來報,言陶侃盡起武昌的三萬兵馬,救援荊州,杜弢便來了一招“圍魏救趙”,從荊州撤兵,攻打陶侃的後方,杜弢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率十萬大軍,兵臨武昌城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杜弢一聲令下,十萬流民大軍開始攻城,城上的守將按照陶侃的命令,稍作抵抗,便敗下陣來,杜弢心中大喜,道,
“果不其然,陶侃去救荊州,城內並沒有多少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