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姍姍不在的日子,林子軒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
以往下了班兩人可以騎著車子在京城的衚衕裡轉悠,週日選一個安靜的地方待著,隨意的閒聊,那時候總覺得時間一晃就過去了。
他明白這種感覺叫做思念,思念把時間給拉長了。
他不想過多的陷入這種情緒之中,決定找點事情做,讓自己忙碌起來。
進入九月份,從《京城文學》雜誌社轉過來不少信件,都是讀者來信。
在這個年代,讀者和作者的交流大都是透過信件,一般是寄到雜誌社,在信封上寫明“轉交某某某”的字樣,這樣雜誌社就會把信件轉交給作者。
如果不寫明這一點,雜誌社就會自行拆開信件,按照信件內容決定是否轉交給作者。
作者想要知道讀者對自己小說的反饋,也可以向雜誌社索要讀者來信。
隨著《頑主》關注度的提升,讀者給雜誌社的信件不斷增加,《京城文學》便一起給林子軒送了過來,有上百封之多。
林子軒在廣播電臺就負責拆信,回家之後還是拆信,這讓他哭笑不得。
不過,他也想看看讀者的意見。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重量級的文學雜誌或者報刊討論過《頑主》,這說明這部小說還沒有進入主流文學圈子的視野。
華國的文學評論家要麼是沒看過這部小說,要麼是看過但不怎麼重視。
說到底,相對於傳統的主流文學而言,《頑主》過於標新立異,屬於非主流範疇。
這上百封信件大多是詆譭和批評,認為《頑主》是在給社會抹黑,用理解和贊成的態度描寫社會上的混混和痞子,這是思想錯誤。
有那麼多真善美你不去歌頌,卻讚揚這種假惡醜,這是社會的倒退。
看到這種信件,林子軒直接扔掉,他沒有捱罵的習慣。
讚揚他的信件同樣不少,應該都是年輕人,字裡行間洋溢著熱情,鼓勵林子軒繼續寫出這類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
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是一封來自蓉城的信件。
蓉城不是京城的周邊省市,《京城文學》的影響力似乎到不了那麼遠。
林子軒開啟信件,信紙的抬頭是巴山電影廠。
這時候,每家單位都有自己的信紙,信紙的最上方會印上單位的名稱和地址,一看信紙就知道寫信人所在的單位。
就算不是這個單位的人,也和這個單位有所牽連。
寫信的人叫做米佳山,是巴山電影廠的一名導演,拍攝過幾部電影和電視劇。
巴山電影廠設在蓉城,是華國六大電影廠之一,這些電影廠都是國有企業,按照國家的計劃來拍攝電影,自主性不強。
如今拍攝電影的許可權逐漸放開,下面的電影廠可以有選擇的拍攝影片。
米佳山身在蓉城,自然看不到《頑主》,不過他有個京城的朋友把《京城文學》郵寄給了他,讓他看看這篇很有意思的小說。
的確很有意思,米佳山看完後做出了評價。
這部小說的構思巧妙,情節荒誕,畫面感很強,對白俏皮風趣,就像是平時聊天一樣,和以往的小說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