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老夫人聽了,只是淚如雨下,竟是終歸連半句話語都說不上來。
“我去矣!”一人揚聲喝道,揮刀便往前衝,迎上那眾黑衣高舉手中長刀,便是有慨然赴死之念。
“我亦去矣!”又有三三兩兩人緊隨其後,言語豪情,目光決絕而去。
“我等皆去哉!”
眾豪傑並組一團,幾如尖刀直插入黑衣眾,個個悍不畏死,手中刀劍翻轉,乍一接手便生生將黑衣眾鑿出一個缺口來。
左溪及剩餘的三兩護衛皆被護在中央,便是遮護著左老夫人與左佩蘭其人,硬生生衝撞入人群中。
耳邊響徹的,皆是嘶喊聲、劈砍聲、刀劍聲,嘈雜翻湧。
這一眾豪傑剩餘的便是共有二十七人,及過得前方被黑衣眾圍堵的街道三分之一處,便已去了有一十二人。
如此一十二人,盡皆是悍不畏死,身負數創,縱是手中刀劍折了,也悍勇上前以身體撲向眾黑衣,生生用生命換得這二十五步共計十丈之遠的步途。
這是一條長街尾端,這些黑衣眾便正是守在此處,所佔據之處乃是共有二十餘丈之長。
鑿穿了這群黑衣,那麼前方便是再無阻攔,他們只需甩掉身後黑衣眾即可脫逃;且此地是寧州城,眾人皆是長久居於城中或周遭,對城中地形街道更是熟悉非常。可以說,旦一過了這二十餘丈的生死路,他們便是逃出了生天。
只是前十丈,便死了有一十二位豪傑;而剩餘十丈,還需要更多的人命去填。
乍一衝入黑衣眾當中,由是左右前後,四方八位皆是敵人,那黑衣眾所持的束衣刀更是不知會從何處劈砍過來。
擋得了當面一刀,便又能擋得下左側橫劈?能擋得下右側挑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且黑衣人多勢眾,擁於此地,便是騰轉挪移也不方便,舉目望去盡皆敵手,任是誰都會心生絕望。
陸菱紗也頂在了外側,嬌豔的面容上便是濺滿了鮮血,她手中的長劍早已是被束衣刀劈砍的缺口連連,由是直接棄之不用。
四處皆有長刀橫砍來,這女子便是驟一仰面,她腰肢輕盈,四柄狹長束衣刀掠著那看似柔弱的面孔而過,一頭青絲飄揚,被刀鋒所襲,紛紛揚揚落下。
身如虹橋,玉臂側垂,當是時束衣刀斬過,她左手一抖,直有兩頭尖錐銳刺自袖間滑落,被她反手箍在右手中指所佩鐵環之上。
起身之時,陸菱紗已有這峨眉刺在手,她右掌掌心平託而起,手腕的拌勁一動,峨眉刺旋轉不定。當下隨著她一擺手臂,直掠過一黑衣咽喉,再以其峨眉身法“太妙白猿步”為依託,正是遊走在眾黑衣間靈巧輕盈,手指撥動不定,峨眉刺左刺右扎,面對束衣刀臨身,乃是一架一挑,峨眉刺一撥便轉動,隨著她步履移轉,更是輕而易舉的避開刀身,反倒是側取人性命。
但縱使如此,黑衣眾之中卻又有陳傲之坐鎮,其人手中快劍如電,翻轉折殺,所向之處縱使有豪傑以命相抗,終究是難以匹敵。
又過了有五丈之遠,等到眾人背靠一處氣喘吁吁時,舉目四望,剩餘一十五位豪傑,無一歸位。
正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便正如此。
時人常嘆之,便稱這條寧州城的狹長街道為“黃泉英傑路”,皆以為此路最後十丈由青石鋪就的街道上,沾滿了寧州英傑鮮血。而那赴死於路上的二十一七位寧州武林人士,乃是被共稱之為“寧州二十七俠”,一州英豪,多有來此處祭拜者。
寧州偏居於臨海一角,素來被中原武林視之為偏狹之地。雖不至於視之如北戎般不知廉恥,但平日裡也多是低看一眼;以為此地多是不通禮義之人,此處習武之人更多從悍匪之流。
但此廂事後,天下人對寧州觀感,皆由此改變。
喜歡第一大掌門請大家收藏:()第一大掌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