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宣旨的人是王蓀,高力士的小徒弟,之前在閩州與薛大壯見過一面。
王蓀是知道薛招撫使的分量的,來的時候笑容可掬,一見面便主動跟薛大壯寒暄,態度十分親近。
“自從閩州一別,我師父甚是惦念大人,時常把大人掛在嘴邊,總誇贊薛大人乃是大唐第一等肱骨棟梁。”
“今日陛下降下旨意,也是看到了大人可昭日月的赤膽忠心。我出來的時候師父還特地叮囑,讓我這腿腳掄得快些,好讓大人早得佳訊。”
接下來他便拿出聖旨宣讀,內容跟大壯預想的差不多,是派他去南洋群島種地。
不過種地跟種地還是有差別的,大壯的官職連跳,從正七品上一路跳到正六品下。
正六品司農寺丞,主理南洋島農莊建設及米洲新作物育種。
比預估的官職還要高一級,應該是高力士使力了。
大壯心領神會,從袖子裡掏出之前便準備好的銀票塞給王蓀。
環遊太平洋後,他現在的身板也算豐厚硬氣,區區一疊銀票並不算什麼,卻能讓王蓀眉開眼笑,連連道謝。
難怪自家師傅如此看重薛三郎呢!出手大方為人還通透,這樣的人誰能不喜歡!?
高興之餘,王蓀也樂得跟大壯多聊兩句,聊得主要還是設立南洋都護府的事兒。
這訊息之前李隆基不讓李琮說,現在跟內閣商量的差不多了,便在朝中正式宣佈,郯王李琮已經領旨準備籌建南洋軍了。
這可是實打實的軍權!
訊息一出,滿朝文武皆驚。
倒不是大唐的皇子不能領兵,而是除了太宗以外,大唐幾乎沒有皇子親王獨立設軍的先例,這等於是皇帝將部分兵權分隔給了兒子。
主要這個兒子還不是太子。
所以在大壯養病的這段時間,每次朝會都像在打仗。
朝中文武憋足了勁兒上奏摺,或苦口婆心或疾言厲色或痛心疾首,彷彿這個南洋軍一旦成立,整個大唐就要從盛世走向衰敗。
之前還相互不對付的各派勢力,在南洋軍的問題上倒是有志一同,這次竟然聯合起來反對朝廷設立南洋都護府。
但說到底,開元十八年早不是貞觀光景,李隆基不是李世民,此刻朝堂上也沒站一個鐵頭魏徵,在大朝會上噴的口幹舌燥,也阻擋不了李隆基放兒子去南洋群島種田的心情。
高力士從江南採選歸來,回宮複命時的一句話提醒了李隆基。
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證他這個皇帝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活下去,有他在多少皇子都能生,不管是李瑛還是李亨,亦或是後面那些還沒成年的,只要他活著都可以慢慢培養。
讓薛三去南洋種田,那是種田嗎!?那是給他積攢能救命的良藥!
李隆基到現在還記得他當年生的那場重病,他親妹妹親妹夫都覺得他活不成了,是薛三的藥把他拉了回來,所以南洋必須開設農莊,而且還有給足人手和材料,早一天做出神藥他就早一天安全。
和他的命相比,一個區區南洋海島的軍隊算什麼呢?難不成還能翻了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