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碳複合物的朱俞烽團隊,帶給陸羽很大的驚喜。
經過這麼久的實驗和研究,用作光伏發電塗層的碳複合物,已經解決了從實驗室製備到大規模製備的難題。
成本雖然還有點高,但畢竟朱俞烽他們不是搞工業生產的,解決理論工藝還行,控制生產成本,還要看搞工業生產的實業企業。
不過解決了理論製備工藝,便已經邁出了走向正式商用極為關鍵的一步。
任成鴻也帶著他的團隊,研究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
按照他最初的設想和研究方向,透過雜化鈣鈦礦材料的可逆陽離子交換和低維材料的高效表面功能化,實現超薄鈣鈦礦的相和異質結構調控。
最終在不同的襯底上得到不同厚度的六邊形鈣鈦礦片,找到了性質極為優異的光電鈣鈦礦薄片。
這種性質極為優越的光電鈣鈦礦薄片,配合上碳複合物塗層,能把光電轉化率提高到27左右。
目前矽太陽能電池的理論光電轉化率上限值為33左右,而商用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率一般在15左右,高效矽太陽能電池能達到20左右。
27,這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一個數值。
……
任成鴻和朱俞烽兩個團隊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甚至都不是很滿意。
在他們看來,這個數字還有繼續提高的可能,能繼續提高直到接近光電轉化率的理論上限值。
陸羽問他們原因,他們說目前只達到27,有兩點。
一是作為塗層的碳複合物純度還不夠,二是光電鈣鈦礦薄片的效能不夠,製備工藝有待最佳化。
只要這兩點都解決了,光電轉化率達到30問題不是太大。
陸羽看著信心滿滿的朱俞烽和任成鴻,心裡有點感慨,什麼是真正的研究人員,什麼是真正的科學家,這才是嘛!
這種精益求精,永遠不滿足研究現狀的態度,才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原初動力。
當初他們展開這項研究的時候,陸羽還只覺得他們要是成功了,肯定能搞出一個大新聞。
沒想到現在都這種程度了,他們依然沒有止步的意思。
看樣子,光電轉化率不提高的30,他們是不準備宣佈出去。
甚至按照他們的意思,有可能再加上石墨烯,突破理論值上限,才是他們的目標。
……
這不止是要搞出一個大新聞,而是要把現有光伏產業的天花板掀翻。
陸羽看出朱俞烽和任成鴻的心思,除了對科研的追求以外,他們還想一次就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新能源發展史上。
不宣佈現在的研究進度和成果,明顯的是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弄明白了兩人的心思,陸羽也就點點頭,交代許程亮,對他們這個專案啟動最高階別的保密程式,甚至連相關專利的申請都暫時押後,等他們打破理論值再繼續申請。
朱俞烽和任成鴻對此是相當高興,此前他們還有點擔心陸羽會急於把成果轉化為公司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