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才遲遲沒有重大突破?
陸羽得出的答案是,基礎理論的限制。
在現有的基礎理論框架下,每一種材料的研究,無論是傳統材料還是新材料,都是在不斷的試錯。
可以說,每一種材料的每一小點進步,效能的每一小點提升,都是建立在無數次的實驗基礎上的。
沒有無數次的實驗,沒有海量的實驗資料積累,材料進步或者突破,基本上都是太監講話,無稽之談。
為什麼國內有些基礎材料始終追不上工業強國,原因也正在於此。
別人比我們多發展幾百年的工業,也就多了幾百年的技術積累。
這麼長的時間裡,單是一次次的進步提升,數都數不過來,更不要說每次進步提升都是歷經無數次失敗,才最終成功的。
只有成功的實驗資料才是技術積累?
並不是,在材料研究這個領域,失敗的實驗資料,甚至比成功的實驗資料更加重要。
一萬次失敗的實驗,並不意味著研究失敗,而是發現了一萬種不起作用的東西。
而這一萬次失敗實驗得出的資料,會讓以後的研究少走很多彎路和錯路。
……
每一種材料實驗成功,其實都是在大量證明其他路線和方法走不通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而言,這些失敗的實驗資料才是整個冰山,而那些閃耀的成果,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技術、實驗和理論,都對材料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但藍星科技發展到今天,基礎理論已經很久沒有過重大突破。
大家在相同的基礎理論框架下,技術水平又差不多的時候,也就只剩下實驗,才能決定材料研究的進步。
同樣都是不斷試錯,在無數次的失敗中,尋找正確的那一次。
在這種情況下,實驗資料的積累,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此,陸羽頗為無奈。
基礎理論這東西,他也不懂啊!
科技資料中,全都是各種各樣現成的技術資料和成果,根本沒理論這東西。
就好比一個小學生,照著抄一道高中生的數學大題,能寫出所有的解題步驟和答案。
但你要問他為什麼這麼解,為什麼要用這個公式,他肯定表示對不起,你問得太多了。
……
現在的材料研究,想要在已有材料的基礎上提高效能,難度是越來越大。
沒辦法,基礎理論突破不了,材料研究始終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有時候極看運氣。
說不定在實驗過程中,歐皇附體,好巧不巧,恰好找到正確的方法。<,權當沒說。
同一種複合材料,有人用了成千上萬次,才找到配比,有人只用了幾十或者幾百次。
這就有點玄學了。
而歷史告訴我們,能打敗玄學的,只能是另一套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