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裡去玩了吧。”
孔子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母親聽了孔子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老師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其實我們的老師還是一個往往有很多獨到見解的人,下面我再來給同學們講兩個最近發生在老師身上的小故事。
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
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
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而且我們的老師在治學方面也是一個很好的表率,我再給大家講一個孔子學習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得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現在我們的老師又在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可見,我們的老師不但可稱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還可稱得上是文學家,理論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是真正的儒家學派創始人,故此,我們的老師現在不僅僅是一個聖人,而且是聖人中的聖人,可稱作“至聖”。
看到這裡,那孔老夫子早一掃臉上的怒氣,不由感到鼻子發酸,眼框兒發紅,幾乎有眼淚呼之欲出,就隨便用衣袖兒抹了抹,又情不自禁地継續往下看去。
同學們哪,因此我建議我們大家應該把老師過去的一言一行都收集整理出來,再加上以後的都給它記錄在案,繪編成冊,姑且就命名叫《論語》,以傳後世,讓我們的老師不但現在就能毒領風騷,淫領時尚新潮流,而且流芳百世,千古流傳。弟子年扣謝,口拜口拜。
喜歡關於年的荒唐故事請大家收藏:()關於年的荒唐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