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齋小果他們網得起勁時,一個面板有些黑的年輕人跑過來說,區裡工作組的人來了。
等工作組的幾人走進,齋小果他們認出,來人正是當時他們辦養殖基地幫著牽線落實到下轄鄉鎮包括臨縣的幾個熟面孔。
印象比較深的是,他們這個工作組是抽人組建的,不是本來就有的那種單獨負責招商引資的部門。
為首工作組的組長,37歲,姓彭,雖然年齡不算大,但比起齋小果還是大了不少,所以齋小果叫他老彭。
跟老彭和工作組的幾人像多年不見好基友似的熱情握手,齋小果問:
“你們幾位怎麼來了,不忙嗎?”
老彭沒什麼官話地說:
“你們這個年產90萬噸的小龍蝦養殖基地,現在可是已經成了我們江陵區下轄幾個村鎮養殖戶的重要營生,能不重視嗎?
話說你這個正主過來,竟然都沒跟我們打個招呼,我還是看到你更新的狀態,把電話打過來問了才知道的!”
“嘿嘿,來的正好!
中午給你們露一手,讓你們親自嚐嚐小龍蝦的威力!”齋小果留口水似的說道。
當然了,既然還要推廣,那就不能光吃,帶來的學生還有個拍攝團隊,
航拍無人機從他們這一群撈小龍蝦的人身邊,以一個特寫的角度起飛,而後轉向,放飛出去。
鳥瞰視角下,就見一塊塊養殖池子,就像忘記栽種水稻的水田一樣,彷彿一個個矩形馬賽克似的排列開來!
這個90萬噸的養殖基地,說的是一年的產量,而不是一個批次,但這已經是上一世一個省份的產量了啊!
這樣的養殖基地,在同緯度以及更南部的郡縣,還有3個!
當然,這樣的養殖基地肯定不夠全大夏近20億吃貨們吃的,後續市場開啟後,適合養殖的郡縣肯定還會有大量養殖戶出現,
所以,目前這些養殖基地的小龍蝦,大部分都將供給聯大服務站的實體網點。
把小龍蝦撈上來,一眾人跟著齋小果學如何處理小龍蝦,
先用刷子刷刷腹部,摘掉頭,就扔在旁邊的盆子裡。
看著齋小果一套業務竟然如此嫻熟,大夥都在心裡預設了齋小果顯然不是腦袋一熱想出來的養殖小龍蝦,而是仔細研究過這東西該怎麼吃,還認定大家都會喜歡……
先收拾出一盆小龍蝦後,養殖基地建在戶外棚子下的露天灶臺已經生好火。
齋小果把一盆小龍蝦分成三份,雙耳炒勺翻得飛起,鍋中小龍蝦翻騰的浪花也越發的鮮紅豔麗起來。
第一份出鍋,齋小果報菜名道:“蒜蓉小龍蝦!”
第二道是五香,第三份被做成了麻辣……
東西上了桌,一群人圍著開吃。
另一邊,養殖基地的廚師已經按照齋小果的做法,繼續開始往桌上源源不斷的輸送供給……
帶著塑膠手套的老彭試著剝了一隻麻辣小龍蝦,送進嘴裡仔細咀嚼,品嚐滋味後才進了肚,而後才說道:
“嗯!的確好吃!我感覺這小龍蝦真的能火!”
“那是!再配上冰汽水或者冰啤酒就更絕了!”齋小果回道。
“這個蒜蓉味的也好吃!”結束了《航拍大夏》的拍攝工作,聽說齋小果要來拍養殖基地就一起跟過來拍攝的姜勇說道。
老彭一邊剝小龍蝦,一邊還是關心起正事,問道:
“這小龍蝦,成本和價格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