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聯大校企又要分錢了……
既包括負責設計的老師和學生,也包括負責研發材料的另外幾所大學的團隊,
還包括全資收購的雙飛燕老廠那些參與生產和生產管理的人,
以及倉儲、物流、銷售終端等所有參與生產雙飛燕鞋子、創造了使用價值,並最終透過賣鞋這種交換把使用價值變成價值的人們,都要分錢!
主要矛盾是按人們付出的勞動進行分配,至於後面的各種次要矛盾,比如對於分錢的演算法有異議的,像是對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到底應該分多、分少這種情況,任何崗位都可以派出代表,開會放在桌面上談。
這種會議不是閉門會議,哪怕人們不在同一個地方,也透過線上的形式公開進行,不搞小圈子秘密進行的暗箱操作。
起初還有人覺得,這麼分配的話,會不會出現類似給生產線上的工人多分了錢,於是剩下能給設計師這種崗位能分的錢就少了的情況,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按照被異化的勞動力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法則,那設計師,比如之前跟趙小果一起開會還一起內部觀影的鞋設專業張老師,他就可以用腳投票,跟聯大校企說拜拜,然後去能讓自己賺更多錢的地方……
反過來,流水線上的工人因為在聯大校企能賺的更多,用腳投票的話,會選擇更多的來聯大校企的工廠,
這樣就造成了有的勞動變得稀缺,有的勞動則變得過剩……
結果聯大校企卻並沒有發生這種事情……
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有其他按照資本組織生產和分配的競爭者存在,才導致了這種情況目前不可能存在……
用控制變數法更容易理解,
假設現在有跟聯大雙飛燕競爭的另一家運動鞋品牌,兩家企業同樣賺了100元錢,現在要分掉這100塊。
對方公司的老闆付出了價值10元的勞動,剩下的人付出了價值90元的勞動,
那麼老闆理應拿到10元錢報酬,剩下的人分那90元。
但老闆必然要多拿才行,假設他拿走了50元而不是10元……
那剩下的人,無論是設計師還是生產線上的工人,註定了只能分到比自己理應拿到的勞動報酬90元更少的50元……
再看聯大雙飛燕這邊,只要齋小果拿不多拿,正常拿走自己的10元報酬,那剩下的人無論是設計師還是生產線上的工人,都可以拿到比前者更多的報酬!
甚至不需要多麼複雜的演算法就能做到,比如先按照競爭對手的分配方式,把那50元分掉,
之後,多出來的40元無論是採用極端的平均分配,還是極端不公的分配,只要保證每個人都能分到點,那每個人都能比原來拿的多,得到改善,
本質還是因為齋小果沒多拿別人勞動,於是別人能分到的就多了而已。
當然了,現實中不會這麼簡單,變數也不會都一樣,還會有更復雜的操作,
比如,人家老闆雖然多拿,切走了50元,但還可以讓剩下的50元分配更不均一些,從而讓滿意的人更多……
比如,讓張老師這樣本該拿10元錢的設計師從剩下的50元中多分些,拿走20元,
然後剩下本該分80元的流水線工人就只能分剩下的30元了……
這樣搞,滿意的人看上去要比簡單模型中只有老闆一個人滿意的情況更多了些,因為設計師也多拿,也滿意了,但實際上不滿意的人也更多了,只不過被忽略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