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一種功能性鞋子,那重點必然集中在兩方面上:
一是材料、結構設計方面的技術,能讓人穿上後腳感體驗良好;
第二重要的就是外觀設計了,
畢竟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材料不材料的,而是要求穿出去要好看,不能醜……
在技術、材料這些方面,齋小果按照上一世運動鞋競爭白熱化後看到的那些技術,先是把非牛頓流體材料經過重新改造,形成新的固體緩震材料,應用到鞋跟內部。
改造非牛頓流體材料,而不是直接使用,主要是因為非牛頓流體材料必須要答道足夠的衝擊才能體現出良好的緩震性,
直接用到鞋子上的效果就是,平時走路時緩震並不明顯,反而還會有種踩屎感……
只有換成從比較高的地方下落,比如爭搶籃板時落地這種情況,非牛頓流體材料才會有更好的緩震效果。
而加入輔料將其固定成新的緩震材料後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即便平時穿著,緩震性也非常好。
這說的是鞋跟部位,等到了前掌所需的效能又變了。
人們平時走路或跑起來時,後腳跟落地需要緩震,等腳跟離地,前掌要蹬地時,前掌就需要良好的回彈和推動感,
這跟腳跟部分的緩震需求甚至相反,所以前掌和後跟內的材料並不相同。
而他們在中底加入碳板材料,是為了利用碳板的韌性和剛度,一方面可以把後跟和前掌的緩震和回彈屬性連成一體,
另一方面可以給前後兩部分提供橫向的抗扭屬性。
其餘像鞋跟內的硬體設計支撐腳踝和鞋面的包裹性都是基礎要求,說完這些主要的功能屬性,剩下就是外觀設計了。
學校先是找到那些運動鞋大廠的設計師,不過人家有本職的設計工作,只能過來當個客座教授,相當於兼職。
不過重要的是學東西,全職兼職倒是其次。
尤其是齋小果直接摘取了這些知名運動鞋設計師身上的知識經驗成功果實,然後分享給了自家學生們……
在這樣的助攻加持下,他們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分成幾個設計小組,花費了大半個學期時間,設計出十幾款鞋型外觀和近百種色彩搭配方案。
最後,從中篩選出1款梯形鞋型,外形和厚重感偏老爹鞋樣式,但鞋面和鞋底沒有純粹的老爹鞋那麼繁複的層級堆疊和花哨的色彩搭配,而是層次十分簡約,色彩搭配非常素雅,並無花哨。
鞋型定下後,配色方案最終選出了六種,3種男款配色,3種女款配色。
當然,還少不了專門為不差錢人群準備的限量版……
鞋帶方案也分成兩種,普通繫帶式和旋鈕綁縛式。
齋小果拿在手中正在端詳的就是一款女版配色,
半透明鞋底像果凍一樣,還能看到鞋根內部的水粉色緩震材料和中底裡鑲嵌的碳板,
整體觀感非常好,絕沒有材料、效能上誠意滿滿,唯獨外觀設計很醜很拉跨的敗筆。
說到幾款配色方案中的白色半透明、粉色半透明和藍色半透明人字紋鞋大底時,教室裡,老師和學生們的一致意見是:
推廣的時候還是用“冰粉”這個詞更好些。
畢竟他們想做的是國潮,而果凍一詞本意指的是一種西方甜品,
一個特意查詢過的男生說,不吹不黑,自家的冰粉其實歷史更悠久,一直到今天,出去逛街的時候還能吃到呢。
雖然到底是叫果凍還是冰粉對鞋子本身沒什麼影響,不過營銷部門的人表示,既然要做國潮,那就得考慮一部分消費者的感情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