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劉伶好酒男,嘆如今權奸當道兵馬大亂,讀書人生亂世我有口難言,我只得在醉中逃災避難,哪怕人恥笑我狂妄瘋癲。
清晨起別娘子把柴扉掩,進城去找一座酒館解解饞。
走過了三里桃花店,又來到五里杏花園。
路旁邊綠柳紅花多嬌豔,翠鳥兒枝頭叫聲宣。
人常說美景良宵人人稱讚,我卻道把酒當歌勝似那神仙……”
唱到這兒。
秦默就停了。
好戲碼淺嘗即止,唱幾句就行。
觀眾的掌聲瞬間響起,叫好聲不止。
這感覺和氛圍,真跟平常在小園子似得。
連秦默和周九涼都忘了這是在錄節目。
後臺。
老郭以為秦默就能唱到這兒,很自然的衝鏡頭講解道:“現在河北梆子、鐵片大鼓,包括東北的二人轉也都有《劉伶醉酒》,但跟他唱的這段兒還真不一樣!”
這幾個版本不僅是曲調不一樣。
甚至唱詞都不一樣。
這是個東晉時期的傳說,講的是魏晉時濱州地帶有一好酒的劉伶,酒仙杜康奉玉帝旨意前來渡化劉伶成仙,從而演繹出劉伶醉酒的故事。
從故事成型到現在,怕是有上千年曆史了。
不重樣的文字太多了。
有些文字在這千年裡失傳了,有些只留下故事梗概,後人又重新編寫的。
甚至是現代的編劇寫的。
不拿遠的說,就拿這西路評劇版的文字來講,也只有舊書上留下的幾行文字選段。
而秦默唱的這幾句,還都對上了。
自然,老郭的思維裡,出現了秦默可能是根據其他曲種反推,然後將這幾行文字選段進行了編唱。
至於是不是原來的西路評劇,已經不重要了。
現在他說是,那就是,畢竟現在的人都沒聽過嘛!
臺上。
“這是西路評劇!”
秦默說著,忽然感慨道,“因為種種原因,這些個傳統的曲藝形式,現在很少能聽得到了。”
“是啊!”
周九涼也深深惋嘆。
“當然了,還有些個唱的東西,是臺下用的!”
秦默繼而說道,“比如說咱們現在逛廟會,瞧見拉洋片什麼的,那都是不能上舞臺的。”
“是!”
“拉洋片都是跟邊兒街上,弄這麼一個大箱子,旁邊兒這兒一拉!”
秦默手上比劃著,口中還模仿著,“倉倉次不隆冬倉,這也是一種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