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再把李顯廢掉,那麼老百姓肯定不答應,邊疆也會動亂。
李顯重新被立為太子,大臣們吃上了定心丸。可武則天很擔心,萬一有人迫不及待、要她馬上退位呢?
所以,她還得讓武家人好好監視不安分的大臣們。但是,既然立了李顯為太子,武家人就沒了退路。
武家人多次陷害李唐皇族,李顯登基後,他們難免被清算。沒有了後路,一眼看到底,武家人還會盡心盡力地監視大臣們嗎?
怎樣既讓武家人好好監視大臣們,又給武家人準備一條後路呢?聰明的武則天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那就是“李武合流”。她讓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寧等人,在明堂昭告天地,發誓和睦相處,誓言刻在鐵券上,藏在檔案館裡。讓李顯的女兒永泰郡主嫁給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為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另一個女兒安樂郡主嫁給武則天的侄孫武崇訓,成為梁王武三思的兒媳,又一個女兒新都公主下嫁武則天的侄孫武延暉,成為陳王武承業的兒媳。
讓太平公主嫁給定王武攸暨,還生下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這樣一來,和水土為泥,李武兩家變一家,就能和睦相處了。武則天覺得,憑藉她的絕頂智慧,問題終於解決了。
可是,舊問題剛剛解決,新問題又冒出來了。李武合流的速度太快了,朝廷又失去了平衡。作為李武合流代表的太平公主勢力迅速崛起。武則天年紀大了,又發出了明顯的還政於李家的訊號,
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都流傳著她要退位的風聲。武則天活著一天,就要掌權一天,哪裡容得下大權旁落。於是,她放手讓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擴充勢力。
給兩人建立了控鶴府,發展出李武之外又一派勢力。二張勢力越來越大,牽制了李武勢力的發展壯大。
太子李顯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魏王武承嗣的長子武延基,快要生產時,她的哥哥皇太孫李重潤來看望她,三人偷偷議論起了二張勢力的日漸壯大。沒想到此事被人告發,三人都被武則天賜死。
二張也曾考慮過倒向李顯,甚至李顯回京被立為太子,都有二張向武則天吹枕頭風的功勞,但是,武則天用自己的孫輩之死為代價,讓二張和李武結下了永遠的樑子,再也沒有可能聯合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雖然李武勢力損傷慘重,但事後武則天把禁軍指揮權給了李旦,作為對李武勢力的補償,李武勢力和二張勢力嚴重對立起來。武則天又取得了暫時的平衡。
二張一派的富貴榮耀,完全來自於武則天,他們陷害了那麼多大臣。
武則天如果退位,他們立刻就會被清算。因此他們極力阻止李顯繼承皇位。
擁護李顯的大臣們,蒐集了二張的無數黑材料,可武則天無動於衷,怎麼都扳不到二張。
李顯自己倒是不太擔心,他的太子位置很穩固。武則天肯定不會傳位給二張,她已經八十多歲了,
大病了好幾次,眼看就要死去了。二張再囂張,也沒幾天好日子了。
如果貿然行動,萬一失敗,他就倒大黴了。即使武則天死後皇位傳給李家,那也是他弟弟李旦得到皇位,李顯他自己反而為別人做了嫁衣。
但是,以張諫之為首的大臣們不這樣想。二張勢力不斷製造事端,以宰相魏元忠為例,一個又一個擁護李顯的大臣被打倒。這樣,沒等到李顯登基,擁護李顯的大臣們就被二張打倒很多了。
所以,他們趁著武則天年老體衰、人心思變,就開始暗中串聯,準備發動政變。
當武則天病得越來越重,無法批閱奏摺,更無法上朝理政,連宰相都見不到她幾面。她對朝廷的控制,完全依賴於二張對大臣的監視。可二張畢竟是不學無術、靠臉蛋生存的草包,沒有多少政治鬥爭經驗,低估了老臣們的能力。
以張諫之為首的大臣們老謀深算,逐漸往軍隊中滲透,將領們知道武則天命不久矣,跟著她混沒幾天好日子了,於是向老臣們投誠,張諫之等人因此控制了部分軍隊。
最後,神龍政變發生,武則天被逼退位,還政於李家。
張諫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李顯有功,被丹書鐵券封王,一時風頭無二。
但是他們這樣做,既為公,也為私,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李顯並不信任他們。也正是由於李武合流成功,李顯登基後,
武家非但沒有被清算,反而繼續掌權。李顯用武家人做平衡,來制衡張諫之等人。
所以,綜上所述,武則天從一開始就想著把皇位還給李家,只是,她如果把這一點挑明瞭的話,政治平衡立刻就會被打破,她自己的皇位馬上就不穩固,這一點,也的確被歷史所證實。所以她才引入二張勢力,以求再次取得政治平衡。
很多人以為武則天會因為選擇繼承人問題而苦惱,在羅逸看來那真是太低估武則天的能力了,這個問題在她眼裡,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她發愁的是,如何能夠保證既能死後傳位李家,又能生前不大權旁落,這樣的超級難題,才配得上她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
那麼羅逸現在也犯愁,這樣的一個女人,她的未來又該如何把握呢?畢竟武瞾如今只是天真爛漫的少女,不知道未來如何的她,就不應該對其太過苛刻才是。
喜歡大唐稱心請大家收藏:()大唐稱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