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以上,雖然李治當上太子真是天上掉餡餅,但是,他能穩穩接住並吃進肚子不帶吐出來,那也是他的本事了。後代有些人對他的評價是懦弱,這點明顯是受了《新唐書》的影響。
羅逸認為是不成立。
第一點,與武則天偷情。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而身為太子的李治與他偷情,這是一件很大膽的事情!眾所周知,皇宮大院,人多耳雜,而且耳目眾多,只要讓皇帝發現蛛絲馬跡,必死無疑,最少也是廢太子,貶庶人。這絕對不是一個懦弱的人敢做的事情。
而我們都知道,太宗並不知曉兩人的曖昧,能做到這點,就說明李治真的是個聰慧、善於籠絡人心而又異常膽大的人。
第二點,廢王立武。首先我們必須追溯一下,王皇后是何許人也。王皇后是“五姓女”。
而太原王氏,門第高,貌美,知書達禮,太宗對她的評價一直很高,稱為“佳兒佳婦”。
王皇后的出身絕對不凡,父親家方面呢,高祖父王思政是西魏的將領,母親家則是李唐王室的舊親,叔祖母是李淵的妹妹同安大長公主,母親柳氏的叔母是李淵的外孫女。所以,她不僅是西魏重臣的後裔,父母兩族也都是李唐王室的姻親,屬於關隴貴族軍事集團。
太宗臨死之前託孤,把太子治託給了舅舅長孫無忌等幾位顧命大臣。高宗登基之後,大權旁落,朝廷重權幾乎全落在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門閥手中,他想要掌握實權,這些人都是障礙,必須掃除。王皇后,就是屬於關隴門閥的,這就是她的悲劇所在了。
李治想要削弱關隴門閥勢力,必須扶寒門子弟,收天下士子之心,廢王立武是最快捷而且有效的手段之一。前面說了,當時朝廷的權力基本就集中在舅舅長孫無忌手裡,高宗勢力不夠,想要提拔人主要指非關隴門閥一系,因為那一系基本跟著顧命大臣走的)做高官很難,幾乎不可能。
雖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基本人盡皆知,但還是忍不住嘮叨一下:三省六部制並不是起源於隋朝而是西晉,至隋朝正式確立。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釋出政令的機構。門下省:隋唐時期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尚書省:負責執行詔令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
真絕了!為了防止內鬥,影響效率,比如你上奏我駁回,你駁回我延期執行等,皇帝老兒就闢了一處地方,讓三位老大共議國事然而高宗又急需一批能完全為他所用、聽他指令的高層官員,以此來實現自身的集權,那麼要怎樣向天下發出他有意為寒門弟子開闢官路的聲音呢?當然是立後。
首先,立後是天下大事,不用花費心思去宣傳,一廢一立肯定婦孺皆知,寒門子弟看到廢了關隴門閥的王皇后,立了商人女兒的武后。意圖很明顯啊,向天下人公佈當今皇帝用人愛人不在乎門第啊。其次,立後這事兒要說公也可以,要說私事也行,畢竟立後這事兒說破天還是皇帝娶老婆,高宗咬定這事兒是家務事,不用大臣攙和,大臣也拿他沒辦法。
而要想提拔人那就難了,高宗沒有權力,而唐朝又是三省六部,說白了,高宗一說話,門下省一言兩語頂回去皇帝也沒辦法。
武則天的父親是商人出身,雖然後來因為投奔李淵獲得官職,但算不上什麼名門望族。
然而關隴門閥根深蒂固,很難斬除,一個懦弱的皇帝絕沒有勇氣動的,可是李治就動了。我承認一點,高宗在處理褚遂良、長孫無忌這兩位時,確實不夠冷靜客觀,但這不足以說他昏庸無能。長孫無忌當初會扶李治棄李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當時李泰在朝中已有一股自己的力量,他怕上臺後沒法控制,相反李治沒有黨羽,他能當“攝政王”。他登基之初曾經重用過這些舊臣,褚遂良是因為低價強買中書省翻譯人員的土地,被左遷為同州刺史。
前期快刀斬褚遂良,後來連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也逼到離開京城,是懦弱麼?
第三點,大權在握在打倒自己的舅舅之後,基本朝廷大權就掌握在李治自己手中了,但他本人患有風疾,所以武則天就有機會參政了。
而風疾這種病自從李二就有了,是一種可怕的遺傳性疾病,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就有七位,分別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順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儘管二聖臨朝,武則天也漸漸形成自己的一股勢力,但軍政大權還是牢牢掌控在他手中,只要身體允許他就會自己上朝,武則天並沒有掌握到最高權力,因為後期很多武則天一手提拔的高官許敬宗、李義府都被高宗斬除了,武后的政敵也受到重用,特別是王皇后的哥哥王方翼也得到任用,武則天對此皆無可奈何。高宗這麼多年被塑造為懦弱的形象其實是後來編撰的,特別是《新唐書》的評價,屬實不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一點,因為他病重之時沒把江山交給這些所謂的文人志士代為管理,而是交給了他的皇后。可這也顯示出了他的智慧,論能力武則天不亞於大臣,而論信任,自己的妻子當然比那些陷入黨派鬥爭的大臣靠譜。而歷史,都是文人撰寫的。
第二點,雖然高宗在世時,大權在握,但他仙逝,他的兒子們震不住武后了,武后變武帝建立大周王朝了,這讓全天下的男人都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臉都丟光了!特別是後來的“程朱理學”時期,輕女的輿論更是讓後代對武后的評價一路走低。
但李姓子孫對武則天的評價還是有很多是正面的。固然有後來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的因素,但我覺得應該還因為唐朝社會較為開放的思想吧,畢竟在武后手中,唐朝社會還是維持著穩定發展的,她所作的功績還是要肯定的。
還有,《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合撰的,宋代多位太后參政,所以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醜化武后弱化高宗是必須的,縱觀整個男權主義的封建社會,這都是必須的。第三點,相比起他的父皇和妻子,高宗這皇帝當得太順利也太理所應當了,他一沒逼父二沒殺兄三沒廢兒,有時歷史也是這樣,你沒一個讓人輿論的熱點,便會受冷落,很多人就被誤導,人云亦云了。至於昏庸,那就更是胡說八道了。
而且李治所在時,唐朝版圖最大,共約1250萬平方公里,維持了32年,甚至在其駕崩的時候還在。
所以說,羅逸此時看著這小李治算是內心比較的複雜。所幸如今的稚奴還真的是稚奴,沒有成長為政治上的巨鱷。
喜歡大唐稱心請大家收藏:()大唐稱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