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歷史軍事 > 大唐稱心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左秦瓊右尉遲

第一百五十一章 左秦瓊右尉遲 (第2/2頁)

推薦閱讀:

首先,比如,尉遲敬德仗義疏財,前後作戰所獲得的賞賜,他都分給了部下。

再比如,尉遲敬德雖然在戰場上十分兇悍,在另一些事情上卻很有分寸感,並且有一顆寬大的心,在玄武門兵變剛剛結束、秦王府依舊群情激奮的時候,是他第一個提出不要擴大事態,為前東宮和齊王府的僚屬請求寬恕。

可以說,在這一點上,尉遲敬德和李世民是很相似的:他們把所有的“殘暴”都留給了敵人,和那些高高在上的當權者,而對於手下或無辜的人,他們選擇了體恤與寬容。或者說,真正的強者都會把照顧弱者當成一種義務。

以及,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玄武門之變前,是誰對李世民說“且在外八百勇士,今悉入宮,控弦被甲”?是尉遲敬德。

那個年代,能玩騎砍的都不是一般人,尉遲敬德作為著名的“玄甲軍”將領,是當時最優秀的高機動戰術指揮官之一,從他的戰場表現來看,尉遲敬德對騎兵戰鬥組織的重整、戰場視野和戰術貫徹能力都非常出色,也是秦王府集團的“核心管理層”之一。如果僅僅把他當成一名“超級打手”來看待,那就太小瞧他了。

當時的唐廷將尉遲敬德和李靖分別評為內、外之功的典範,不可謂不恰如其分。應該說,他們分別代表了古代帝王成就霸業的兩大基石——沒有後者,則功不成、業不就,垂範不了後世;沒有前者,則皇權無以拱衛。

但此處要說的是,回到開頭那句話:在“價值實現”這個層面上,李世民對尉遲敬德的意義,要遠遠大於對李靖。

也正因為如此,尉遲敬德對李世民的忠心,幾乎讓人忘了,他原本是個改換門庭的降將。

李靖的能力和戰績自然是一流的,但是像李靖這樣的“戰略型武將”,只要趕上帝國擴張期,如衛青、霍去病、蘇定方、裴行儉等人,都成為了彪炳史冊的名將。

而尉遲敬德則完全不同:像他這樣的“戰術型武將”,能否體現出最大的價值,十分依賴主帥的戰術體系。

如果不是遇到像李世民這樣喜歡以“精銳騎兵集中衝擊敵人薄弱環節”作為主要戰術的統帥,比如換到主打“惡境奔襲,打時間差”的李靖手下,尉遲敬德的價值無疑會大打折扣;就算碰上硬仗,如果不是主帥本人熱衷於親自衝鋒,尉遲敬德也只能作為戰術執行者混個次等功,像貞觀時期的薛萬均、萬徹兄弟或契苾何力那樣,壯則壯矣,但比之“大唐二李了”終究遜色了不少;當一個戰術型的高殺傷性武器,經常性地被最高軍事統帥當做主要進攻手段用在具有戰略決定意義的大會戰中時,也就被賦予了戰略武器的意義,成了無可取代。

簡而言之,就是那一句:

“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哦,對了,儘管尉遲敬德經常被演繹成“大老黑”,但實際上體力流的武將都不會很老,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尉遲敬德不過三十六歲。

若不是因為同行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歲,可能尉遲敬德在後世眼中也會是個頗受老闆賞識的青年才俊。

古語道,士為知己者死,而不是為富己者死、貴己者死,也不是為救己者死。

所以尉遲敬德回報給了李世民超越“以命換命”的行動:僅僅因為李世民的一句“彼之所乘真良馬也”,尉遲敬德便以血肉之軀衝入了敵方陣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要不怎麼說李建成李元吉他們最怕尉遲敬德:能做到這一點,簡直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為李世民做到何種程度。

而李世民給尉遲敬德的答覆也十分有趣,他發明了一個成語,叫做“積金至斗”

“公之素心,鬱如山嶽,積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

我知道您的心,就像山嶽一樣堅定,就算把金子堆到北斗星那麼高,也無法撼動您的忠誠。

泰山北斗,話說羅逸始終覺得唐朝人說話都這麼奔放。

所以說,尉遲敬德後來一碰到李世民的事兒就過激,不是跟宰相抬槓就是動手打宗親,也怪李世民咎由自取——自古人情債最不好欠,誰讓你當初非要跟人家建立這種超越一般上下級關係的情誼呢?

至今後世相聲界依然有一段經典快板書《同仁堂》這樣念道:

孫思邈,醫術高,三十二歲入的唐朝……萬歲爺一見心歡喜,親身賜他在當朝。封他文官他也不要,封他武將就把頭搖。萬般出了無計奈,欽身賜柬大黃袍。在一旁怒惱哪一個?怒惱敬德老英豪。為臣我,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功勞大,為何不賜大黃袍?

唐顯慶三年,尉遲敬德去世。唐朝官方參照李靖諡曰“景武”的標準,為尉遲敬德上諡號為“忠武”。

怎麼想都是很合乎尉遲敬德的說法。

所以羅逸覺得有幸和秦瓊與尉遲敬德二位把酒言歡,倒也是快活幸事。

喜歡大唐稱心請大家收藏:()大唐稱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說: 大宋中興傳 明末之藩王崛起 大唐:李世民找我當大官 三國:我,開局選擇反賊陣營 水滸王倫 大唐:長樂賴在我家不走了 我就是要做皇帝 重生之烽火一生 快穿逆襲:炮灰寵夫 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你 回到明朝當海盜 三國第一軍師 芳魏 大明:家父九千歲 明末的王樸 大漢在逃天子 重生大明當昏君 末世之雍正帝妃傳 攤牌了我是假太監 全球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