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一路上用了多少時間,路上可還太平,山川河流可有阻擋你們行程?”朱慈烺十分關心地問道。
他這不僅僅是關心朝鮮使團,更是想了解一下遼東到朝鮮的交通。
“回大皇帝,我們從漢城坐船出發,到遼東海岸棄舟登陸,然後僱傭大量馬車,一路上日夜趕路,毫不吝惜馬力,這才來到瀋陽。”
“一路上用時足有十幾天,其中陸路耗費時日頗多。”
“路上倒是還太平,也沒有河流山川阻擋行程,就是道路狀況惡劣,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輛馬車損壞。”
除此之外,李正光又將自己一路上的行程和見聞悉數告訴朱慈烺,雖然有些囉嗦,但朱慈烺聽著卻津津有味。
無他,古代的資訊傳遞太落後了,在現代,朱慈烺翻翻手機就能找到世界上所有的新聞。
可是在古代,即便他身為皇帝,身為天朝君主,就連自己所在瀋陽城內外發生了什麼都很難知道,天南地北的情況就更不要說了,只能全靠印象和猜測。
想要了解些最新的訊息,就只能藉助李正光這種從外地來拜見自己的人說出些見聞來。
“道路難行,這是個問題,不要說你們官宦,就是朕也覺得很糟心,那些小民因此生活有多麼困難就更不要說了。”
古代中國雖然官府會組織人力修建道路,可因為國土過於遼闊的原因,往往修不了多少路,而且日後很難維護。
遼東脫離大明的統治幾十年,加上緯度過高,地理環境惡劣,道路早就爛的不像樣子了。
“朕想要從瀋陽修一條路直達漢城,另外沿途設定驛站,方便兩國商人來往,方便兩國使臣交通,你看如何啊。”朱慈烺忽然提議道。
其實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方便什麼人,都是空話,朱慈烺真正的意圖是想要加強對朝鮮的控制。
雖然這個小老弟一直對大明很忠誠,以前的戰爭中也幫助大明出兵作戰過。
可朱慈烺還是覺得不夠,藩屬國遊離在大明的控制之下,遠不如後世的衛星國、附屬國。
把朝鮮變成大明的附屬國,這才是朱慈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這,請大皇帝容臣下回去同國王和同僚們商量一二,以後再給大皇帝答覆,可好?”李正光沒有立即表態。
“當然可以,如今海路暢通,從京師到漢城兩三天的功夫就到了,陸路有沒有都不要緊。”
朱慈烺這話看似無聊,其實大有深意。
大明和朝鮮雖然沒有陸地通路,可有海路的存在,大明想要發兵到朝鮮,不過幾天的功夫,鑑於明軍強大的戰鬥力,如果真的想要滅亡朝鮮,恐怕連一個月都用不了。
果不其然,聽到朱慈烺這句話,李正光頓時慌亂得不知所措。
只見他站在朱慈烺的面前,顫顫巍巍地說“陛下言之有理,臣也認為朝鮮應該和天朝上國多親近親近。”
此刻,李正光覺得自己說這話簡直違心到不能再違心了。
自己是朝鮮兩班貴族,半島上的土皇帝,朝鮮越與世隔絕,自己這些貴族越能在朝鮮作威作福,踩在國王頭上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