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地,濟爾哈朗這一部清軍就放下兵器,嚮明軍投降了,起初朱慈烺嚇了一大跳,他不敢相信濟爾哈朗竟然會放棄武力鬥爭,而向自己投降。
不過仔細思索一下,朱慈烺就明白為什麼了。
因為如今濟爾哈朗的部下已經沒有再追隨他作戰的理由了。
以前他們是清軍士兵,接受濟爾哈朗的指揮理所當然,可現在呢,蟎清已經覆滅,大明又重新統治了關外遼東。
他們還憑什麼為了濟爾哈朗,為了所謂的愛新覺羅家而豁出命作戰呢?
圖什麼呢,圖跟著濟爾哈朗能送死,還是圖濟爾哈朗是真命天子,又或者說濟爾哈朗能帶他們建立一個完美的家園。
很顯然,這些都不可能,任意一點濟爾哈朗都做不到。
單單是清軍內部各民族的矛盾,濟爾哈朗就沒辦法解決。
以前在蟎清的旗幟下,一起入關劫掠發財,大家還可以放下矛盾,彼此之間相安無事,可如今大明在朱慈烺的領導下中興了,準確說是明軍的戰鬥力又強大了些。
他們已經沒有入關劫掠的可能了,既然如此,各民族之間的矛盾當然會重現浮現。
之前在草原上行軍時,就經常有蒙古兵開小差逃跑,或者整建制地要求脫離軍隊。
因為他們不想在濟爾哈朗的率領下,在蒙古草原上和惡劣的極端天氣作鬥爭,一便又要忍受蒙古同胞們的襲擊。
在清點完畢濟爾哈朗的軍隊後,朱慈烺發現這隻軍隊中絕大多數都是蒙古人和漢人,其中蒙古人有一萬出頭,漢人有將近兩萬。
朱慈烺將這些蒙古人編入驍騎衛,進一步增強了驍騎衛的兵力現在驍騎衛人數多達三四萬人。
可以預見,用不了多久,朱慈烺就會搞軍事改革,將驍騎衛這幾萬人重新整編。
至於那些漢人,朱慈烺一邊覺得他們又罪,一邊又覺得他們就這麼死掉太可惜了。
於是朱慈烺將這近兩萬漢八旗、綠營兵設定成了四個衛所,分別是在明、朝邊境上的長白衛,後世名為庫頁島上的薩哈林衛,黑龍江以北的雅克薩衛,松嫩平原上的遼中衛。
這四個衛所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在東北亞這片苦寒的地區,可以說是一股很強大的戰力,足以保證大明疆域的安全了。
至於剩下的那一萬多蟎人,朱慈烺則將他們全部發配到遼東平原上的皇莊裡當農奴了。
這些皇莊其實就是以前蟎清貴族佔有土地,並且建立的莊園。
至此,滿洲就算徹底被朱慈烺平定了,一應貴族全部下獄,不日就會押送到京師,至於滿洲軍民,也各有安置。
其中軍隊及其家人,全都發配到皇莊上做農奴,而一些被裹挾進入蟎清的生女真、野人女真,以及其他沒有什麼罪惡的女真部落,則被朱慈烺發配到了黑龍江附近的東北亞地區。
這裡雖然冬季非常寒冷,但還不至於凍死人,以明代的科技水平足以讓他們在這裡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