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完蟎洲以及規劃好遼東以及更北方地區未來的發展,又和朝鮮簽訂了一張不平等條約,大大加強了大明對這個藩屬國的控制後,朱慈烺便班師回朝了。
他出兵時幾乎將京畿所有的力量都抽調幹淨了,如果誰這個時候來京師地區擄掠,那京師百萬軍民就只能幹瞪著眼任人宰割了。
而且朱慈烺覺得自己是時候把重心往內陸,往南方移動一下了。
現在的明軍雖然質量依舊一般,不過得益於裝備、補給體系的日漸完善,已經有一種王朝開國初年那種精兵強將的樣子了。
再加上現在大部分明軍都打過仗,見過血,算得上是一隻敢戰之師,朱慈烺覺得自己有必要將其他地方的問題解決。
不僅僅是為了大明的未來考慮,也是為後世中華子孫考慮。
否則等到這些久經沙場的官兵老去,明軍的戰力又回回到原樣,到那時,再想解決大明後周邊一些地區的問題,就難如登天了。
例如交趾、蒙古、西藏、西域,沒有一隻能征善戰的軍隊,大明想要將自己的影響力和統治投射過去,簡直比登天還要困難。
如果現在不把這些地區的問題解決了,朱慈烺覺得等過幾十年,甚至一個甲子的時間後,大明能對這些地方保持羈縻統治就不錯了。
於是一回到京師,朱慈烺就命張勇部出兵西北,往西域的方向打去,一路上凡有不服從大明統治的,無論男女老少,皇親國戚,一律格殺勿論。
不過張勇手下只有幾萬明軍,還有近萬闖軍的降兵,想要攻略面積達到上百萬平方千米,內地幾個省份那麼大的西域,還是太吃力了。
於是朱慈烺又用內地、遼東的田莊作為禮物,誘惑衛拉特、察哈爾、準噶爾、喀爾喀等蒙古大部落出兵協助。
見到朱慈烺竟然肯用田地作為禮物,這些蒙古王爺們當然樂得出兵攘助大明。
因為草原上的生態承載力非常差,而且最多隻能種出來畜生才吃的青稞,可草原上又吃不起肉,光吃奶製品難以生存,必須和中原交換茶葉、糧食,才能艱難的生活下去,渡過草原上一場又一場的災難。
不要以為放牧的就能隨便吃肉了,中原種地的農夫不也經常吃不起白麵嗎?哪怕他們田地裡種的全是小麥,一年收成能有幾千斤。
那些蒙古王爺們以前之所以一次次南下中原劫掠,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為了茶葉、糧食、鐵器這種草原上無法產出的東西,而不是為了能看不能吃的金銀珠寶。
而得到中原、遼東的田莊後,就意味著這些蒙古王爺們有了自己生產糧食的能力,而不需要在邊關市場中處處受制於中原朝廷和中原商人。
所以這些王爺在見到朱慈烺的地契,得到內地、遼東的田莊後,非常高興,立馬就派了大量的奴隸和牧民到田莊裡,為自己耕種自己想要的作物。
除此之外,他們又派遣了總共三四萬草原騎兵幫助張勇進軍西域,聽候張勇的差遣。
當然,他們不僅僅是看在朱慈烺送他們田莊、土地的份上才出兵,更是盯上了西域的財富,幾百年前成吉思汗來到中亞,打敗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搶了個盆滿缽滿。
他們這些蒙古王爺,不說想恢復祖先的榮光,也想趁機發一筆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