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八月最後五天,對大雒陽的居民來說可是一段非常刺激的時間,先是二十五日那天,權傾朝野的大將軍何進和十常侍同歸於盡,
緊接著在八月三十日的朝會上,董卓提出廢立之事,並以霍光事為例,自比田延年這哥們在霍光廢立劉賀時曾經表示,誰不支援霍光他就砍死誰),滿朝文武只有尚書盧植站出來抗辯,董卓被頂撞得無言以對,氣得罷會。
只是這一切並沒有改變董卓的計劃,今天,也就是九月一日,在崇德前殿,尚書丁宮主持廢立儀式,太傅袁隗將劉辯扶下皇座,解除玉璽印綬轉交給劉協,然後扶劉協正式登基。
當劉協這個大漢末代皇帝登上寶座的那一瞬,雒陽外城郭區的秦誼也是從自家房門走了出去,繼續為追回車騎將軍何苗的遺產而努力。
前兩日秦誼去考察過幾家何苗的產業,絲毫沒有因為何苗的死亡而有什麼變化,估計這些產業的主事人,已經歡喜異常的將何苗的產業放進自己腰包之中,選擇當朝權貴進行投效,然後就把何苗將軍的產業給貪汙了。
譬如說,秦誼在何苗的一處綢緞莊那裡,看到了當朝司空劉弘的手下,估計這家店的老闆準備讓劉弘罩他。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當時劉司空的任期馬上就要以小時計算了。而到了今天,新鮮出爐的司空大人已經成了董卓,這家老闆恐怕還得找人投效。
這種情況也是把秦誼看得火大,你們這群官商勾結吃絕戶的行為,就不怕遭報應嗎?只恨自己人輕言微,不能加入到這場瓜分絕戶家產的饕餮盛宴之中。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芒。”
正當有點兒無精打采的秦誼想要出門碰機會的同時,卻是一出門便冷不丁聽到這樣一句童謠來。
這句童謠乍一聽可能一頭霧水,但是處在當前歷史條件下,就是說的董卓廢立之事,“侯”就是指董侯新鮮出爐的大漢天子劉協,“王”則是指的前任大漢天子弘農王劉辯,而“北芒”則是他們兄弟倆因為何進之死而引發的叛亂,被宦官挾持到的北芒山。
這帝都人民果然是政治意識高啊,昨天董卓才把廢立之事提了一下,這第二天就開始把這件事給唱成童謠了,而董卓今天才剛剛開始正式冊立新帝。
對某些人來說,譬如說現在的秦誼,將會是先聽到這個童謠,過了一會兒才能聽到漢天子換人的準確訊息。
在何進手下給他撅起屁股幹了大半年,秦誼的政治敏感性也是大增,這首童謠的作者絕對是個人才啊,簡直可以媲美后世那些跑得飛快的西方記者,在得知董先生將要行廢立之事後,馬上便在董先生正式操作之前把這個訊息傳得滿雒陽都是。在這個落後的公元二世紀裡,這位創作型人才已經超過了那些聽風就是雨的西方記者。
“不行,我得見識一下這個人物!”當聽到這個童謠之後秦誼越發的感興趣起來,在通訊異常困難的現在,童謠、民謠可以說是傳遞資訊最好的手段。
一些人為了利用讖言,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便將這些讖言編成朗朗上口的童謠或者是歌謠,以方便在社會傳播,這就是謠讖。
在中國歷史上,謠讖幾乎伴隨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存在。從西周時的“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檿弧箕服是指賣桑木箭、箕木袋的人,而根據歌謠所指這個人將會滅亡周國,周宣王就在全國捉拿檿弧箕服,結果一對賣桑木箭、箕木袋的夫妻因為無故受此牽連,跑到褒國避難時收養了一個孤女,就是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到最後大清朝的“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二年半”,中間也夾雜著隋唐之際“楊花落,李花開;桃李子,有天下”這樣實現了的謠讖,也有“十八子,主神器”這種傳了許久卻總不靈驗的謠讖。
其實類似預測王朝興亡的童謠應該有很多,只不過沒有被應驗,也就沒有載入史冊了。
但擁有一個好的民謠創作者,無異於擁有一個好的宣傳部長,讓在這個話語權被世家大族把握的時代,能夠將自己的聲音給最大限度的傳出去,所以秦誼也是馬上來了興趣。
現在這個童謠應該才剛剛傳出來,畢竟昨天董司空才宣佈廢立,還沒有交叉傳播的機會,如果秦誼現在追查起來,應該能夠追查到這個童謠的最終來源。
想到這裡,秦誼和顏悅色得走到正在那裡吟唱著這段童謠在那裡玩耍的三個小孩子面前,從口袋裡面掏出三枚五銖錢,和顏悅色得對著他們笑道:“小朋友,你們剛才唱的那段童謠是從那裡聽來的?”
秦誼在這裡已經住了好些年,和這幾個小朋友都是街坊鄰居,有時候秦誼也會掏出幾枚五銖錢給這幾個小傢伙,所以他們也不怕秦誼,馬上便把秦誼的銅錢收了起來,其中一個領頭的人向秦誼回答道:“是我家大人交給我的!”
這家小孩的父親是雒陽本地人,沒什麼本事的普通人,家裡也沒什麼田地,在雒陽這麼一個還算發達的城市裡給人幫閒為生,秦誼也見過他,應該不是創作出這麼一句民謠的人物,估計也是從那裡聽來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