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不由好,這都兵臨城下了,朕已經命你全權負責此間戰事兒了,你怎麼還有心思嬉皮笑臉的跑到朕跟前,神情輕鬆的關心朕?
“身為三軍統帥,你不去商討如何攻城,跑到這裡幹什麼?”李治責怪的看了一眼李弘,微怒道。
“沒什麼好決策的,明日一早攻城,儘快拿下是了。兒臣想了想,大軍在此被阻有一段時間了,所以明日攻城,必須讓高句麗兵士從心底害怕我大唐兵士才行,這樣一來的話,對於攻破安市城身後的其他幾城,或許能起到一定的震懾效果。所以……。”李弘說的輕鬆加愉快,好像這攻城跟兒戲一樣,聽的李治是很鬱悶。
“戰事你負責,朕已經在臣武將跟前說明了,怎麼,怕朕反悔?”李治鬱悶過後,怪的問道,看這樣子,好像是有什麼事兒求自己。
“那倒不是,兒臣擔憂這個幹嘛,您是三軍統帥,兒臣不過是您的副將而已,只是……。”
李治輕笑了一聲,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難怪剛剛分開,又一臉阿諛奉承相的跑過來了,看來還是有事兒相求。
“說吧,到底是什麼事情?如果說是要立刻治罪格希元跟史藏詰,朕認為大可不必,此事朕也有責任,不能完全怪罪……。”
“不不不,兒臣不是這個事情。”李弘一邊說著話,一邊從懷裡掏出了一份奏章,嘿嘿道:“兒臣簡單的起草了一個戰事守則,主要是為了統一大臣們在戰場的意見,以免再發生,都打到城下了,卻沒辦法統一如何攻城的建議守則。”
李治皺著眉頭,仔細的看了一遍李弘所擬的簡單奏章,內容倒是不多,很簡單,完全是針對格希元、史藏詰等一干臣干預戰事而提出來的。
主要是著重抑制、消弱了臣在戰事當的話語權,從他的奏章來看,以後大唐的每一次軍事戰爭,臣只有建議、監督權,絕對不能干預戰事決策,甚至是連建議權都不能有。
任何人違反此守則,率兵打仗的武將可立刻把此臣監押送給大理寺來處置。
“如此一來,豈不是造成了武將們在戰事一人說了算了?”李治驚訝的問道。
“臣武將,各有分工,他又不是打仗的料,他哪知道戰場之戰況是瞬息萬變?很多時候,武將在戰場,需要根據戰況的瞬息萬變,在最短的時間作出決定,而不是任何時候都要與其他臣子相商相議,為了爭取兵貴神速,我們沒有理由在攻下一座城池之後,在集思廣益的研究下一座城池該如何攻打,戰場,武將的觸覺是最為敏銳的,自然是聽他們的咯。”
“那跟隨朕出征的這些臣,豈不是一點兒用處沒有了?”李治眉頭深皺,這些臣雖然不會打仗,但是他們跟隨天子御駕出征,也不是沒有想法兒。
那是也希望能夠跟隨天子御駕出征,班師回朝時,能夠領一份軍功,如此一來,也相當於給自己掙了一份資歷,以後的仕途寬廣了一些,多了一條升遷的路徑不是。
所以,天子御駕出征,往往會讓臣們搶破頭顱往裡鑽,每一個在知曉天子要御駕親征後,都會立刻奏章,請求能夠跟隨陛下出徵。
而武將們則是恰恰相反,御駕親征對於他們更多的是掣肘自己領兵作戰的才華,要是碰到一個像太宗李世民那樣的皇帝還好說,他知人善用,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樣的臣子,能把他們的能耐發揮到極致。
所以武將們在跟隨太宗出征時,也不會有那麼大壓力了,反而是各個奮勇爭先,希望戰場殺敵立功。
但跟隨像李治這樣的皇帝,完全可以說是領兵作戰的外行皇帝,那武將的心理不一樣了,天子御駕出征,武將們首先要最大可能保證天子的安危,以及同等重要的戰爭的勝利。
但想要保證天子的安危容易,想要爭取整個戰爭的勝利,還要聽從天子以及手下一幫臣的建議,武將們無法完全發揮他們領兵作戰的才華,甚至是處處被臣跟天子掣肘,自己的建議又得不到完全的認同,而且還要打勝仗,那麼責任跟壓力壓力山大了。
贏了的話還好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些功勞都是天子的,但輸了呢?這是武將們的罪過了,而且跟臣還沒有關係,人家是臣,又不是親自率兵打仗的,人家才不會這個時候替你頂罪。
自然而然的,輸一場戰爭後,武將們變成了口誅筆伐的物件,以後的仕途升遷不用想了,是連以後還能不能領兵作戰都是一個問號。
更別提戰敗一次後,精於紙談兵的臣跟朝堂對手,又會如何冷嘲熱諷、暗打壓他們了。
運氣好的呢,罷官回家頤養天年,運氣不好的,好吧,刑部、大理寺裡待著吧。如果您中途有事離開,請按CTRL+D鍵儲存當前頁面至收藏夾,以便以後接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