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禹本想將帝位讓給皋陶,卻又得知皋陶離世的訊息,這便讓他無比痛心,為此他一直難過了很長時間。長老們也很惋惜皋陶的離世,他們繼而推薦皋陶的兄弟伯益為新君。
伯益也曾跟隨帝禹治水多年,他倆也曾是兄弟加朋友的關係,因此帝禹也很賞識他。帝禹知道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於是,他就將伯益召到帝都來,向他了解一些問題。
帝禹問伯益道:“伯益,作為帝君者,凡事要怎麼做才能合乎常理呢?”
伯益道:“作為君王者,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慾望。
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只有得到天下人的信任,才能真正將天下治理好。”
帝禹很欣賞伯益的回答,他又問伯益道:“伯益,如果讓你來做帝王的話,你又該怎麼做呢?”
伯益言道:“禹帝,臣以為,我們首先要提倡以仁德治理天下。我們只要由衷地信奉堯帝、舜帝所代表的仁德來作為治國之謀,就必定能夠取得成功。那樣以來,群臣輔弼君王就會更加和諧,方方面面的朝政就會相得益彰。”
帝禹聽伯益這麼一說,他心裡也有底了,就很贊成伯益的觀點。
伯益又道:“禹帝,伯益還認為,治國之道需要小心謹慎,既要忠於職守,還要未雨綢繆。這樣以來遇到偶發事件時,就不會毫無準備的遺失分寸了。
做人還要有原則與法度,不能貪圖享樂。不能以違背自然本性為代價。不要好大喜功,也不要盲目冒進。更不要拂逆萬民的心願,來屈從強權者的一己之慾。只有這樣,才能撫順四夷,安撫天下萬民。”
帝禹高興地對伯益道:“伯益呀!我就喜歡你這一點,雖然你的性格懦弱一點,但你不藏私心敢於直言。在我治水的過程中,你就是我的好幫手。因為你是個十分勤奮,十分正直,又十分能幹的人,所以我很欣賞你。
但是你這個人又太謙虛,做人也太懦弱隨和,做事也缺乏決斷力。作為我的接班人,我真擔心你這樣的性格做了君王后,難以管束天下之眾。可是我依然看好你的人品,還是決定將帝位讓給你。”
聽到帝禹的許諾,伯益心中雖然激動,但是他也沒底氣。他認為,要像堯帝禪位舜帝一樣,他接受帝禹的禪位也不是毫無風險。因為,帝禹的兒子姒啟也是個精明強幹的人,說不定他也……。
當年伯益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他曾得到帝舜的賞識,並獲得了與帝舜女兒聯姻的殊榮,因而,伯益的政治地位也大為提高。
而大禹在繼任帝舜擔任部落聯盟共主之後,他也很欣賞伯益為奠定九州所做出的努力,便舉薦伯益為自己的繼承人。
不過此時的帝禹擁有天下九州,已儼然具有了帝王應有的威勢。此時又天下太平,國富民強。泱泱盛世雖然得來不易,但帝禹也已經能夠坐享其成,如沐春風了。
其實,此刻帝禹也開始致力於培養自己家族的勢力。帝禹一方面欣賞伯益的賢能,他表示要把天下傳給伯益。另一方面,他又專門選拔自己兒子啟的手下充當各級官吏。結果伯益卻徒擁帝禹繼承人的虛名,
帝禹的兒子姒啟,自幼特別聰明,父親雖然不在他身旁,而母親卻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給了他足夠的學習機會。母親曾請來了好幾位天下最博學的先生來教他,他也跟隨老師們學到了很多淵博的知識。
姒啟的聰明好學,再加上後來他父王帝禹經常帶他參加一些社交活動。這讓姒啟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豐富了閱歷,也讓姒啟從很多方面打下了基礎。
姒啟有了父親的幫助,老師地啟迪。他雖然年少,卻早已必備了管理行政事宜的條件,掌握了邁入政壇了訣竅,他小小年紀也算是個滿腹經綸的人了。
帝禹很看重自己的兒子,也想好好地培養他。因此。每當工作繁忙的時候,帝禹就常讓姒啟幫忙批閱檔案。而且管理文書檔案之類的大宗事情,也常常交給姒啟去做。
或許姒啟真有這方面的天分,帝禹每次交給他的任務,他都做的井井有條,盡善盡美。這讓帝禹非常滿意。雖然帝禹不說什麼,但他心裡卻也認為自己的兒子或許才是繼位帝王的最佳人選。
因為帝禹付出了太多的辛苦,他的身心早已疲憊不堪。所以他在位只有短短十五年時間,就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好在自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御妃女嬌都一直形影不離地陪在他身邊。
有一次,帝禹與女嬌遊歷到了會籍山,大禹卻在那裡生起病來。女嬌見大禹的病情不見好轉,她就趕緊通知兒子姒啟來接他們回去。
這天,病重的大禹突然對女嬌道:“女嬌御妃啊!以前有那麼多年我都不在你身邊,你卻為我和我的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你所做的一切我都不會忘記。一直以來,你都默默無聞地為我吃苦受累,無怨無悔地支援我的事業,所有這些我都記在心裡了。”
女嬌道:“夫君,你看你,這是什麼時候的事了,你還提它幹嘛呀?我是家中的一份子,為這個家庭做出犧牲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