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境內命名一山,為魯山。
楊州境內命名一山,為茅山。
荊州境內命名一山,為荊山。
豫州境內命名一山,為崇山(嵩山)。
梁州境內命名一山,為終南山(南邊的終點)。
雍州境內命名一山,為崆峒山。”
又一陣掌聲過後,帝禹又道:“下面,就讓龍來講一下每個大州的具體情況吧。龍,你要將各大州的實際情況都講的仔細一些,也好讓大臣們都來認識一下我們的大好河山到底有多美,多大,多遼闊。”
帝禹言罷,大殿內又是一陣熱烈地歡呼聲。大臣們喊道:“大禹!大禹!偉大的禹!您是世間神聖的禹啊。有了您我們的天下皆禹域,我們的神州唯天大!地大!大禹大啊!”
等歡呼聲落去,龍又道:“下面,各位就要仔細聽好了,現在,我要將我們九大州的具體情況公佈如下:
第一,我先來講講我們的冀州:冀州,是天下九大州中的第一大州,因此,冀州也被列為九州之首。
冀州,既是我們的天下之中州,也是我們天子的常居之所。它包括炎帝、黃帝、堯帝、舜帝、禹帝等等的帝都也都設在冀州的版圖之內。
冀州(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三面環河,它的西部與南部及東南部大致都以黃河為界,它的北部多以沙漠為界。
其實,帝禹的夏都安邑就設在冀州,帝禹自己也是管理冀州的最高統治者——冀州牧。當年大禹治水便是從冀州開始的,這次劃歸神州也是以此為起點。
當時,我們的治水工程就是從冀州的壺口黃河段開始施工的。然後大禹又帶領大家治理了梁山及其支脈。接著,他們再從太行山之南將橫流而來的漳水疏通。
於此同時,治水大軍也治理好了恆水和衛水,它們也都順著河道而流通起來。接下來,大陸澤也被他們治理好了。
這樣一來,外方的‘島夷’就可以順著河流用皮服來進貢。進貢的人們可還以先接近右邊的碣石山,再進入黃河,然後再沿著黃河順流而下。
對於冀州的土壤劃分,具體來說,冀州的土壤是肥沃的白壤。如果按照土壤優劣的規定來進貢的話,冀州的賦稅會較多一些。
因為這樣的土質劃分為第一等級,還夾雜著第二等級,它屬於中上等土壤。其中還有些土壤稍次些,屬於第五等級。第五等級的田地進貢的賦稅也就相對少一些。”
龍講到這裡,大家都為冀州的富饒和美麗讚歎不已。他們都普遍認為,冀州不愧為帝都之州。
這時,伯益卻站起來道:“龍,你快給大家講講,其實我們的青州也不錯嘛!”
龍喝了口水又道:“伯益,你先等一下,下面,我再來講講兗州吧。”
“那你講吧,先講哪一州也行啊!”
龍便道:“第二,我就講講兗州,在濟水與黃河之間,那裡有大片沼澤的地方便屬於兗州。兗州(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帶地方。)在冀州的東南面。
原來,兗州這裡河叉縱橫,比較低窪,黃河每次發大水都會牽扯到這裡。每當黃河洩洪的時候,這裡的水災也是最嚴重的。
當年,在大禹治水的時候,他們就將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道都給疏通了。後來,兗州的雷夏地區因常年積水,又蓄積成了一個大湖,名為‘雷澤’。其中,雍水和沮水匯合之後便流入這個雷澤之中。
因為雷澤岸邊有大片平原,這裡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適合發展農業生產。於是,人們便在岸邊的田裡種了桑,養了蠶。後來,民眾也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到平原地區。
兗州的土質發黑,而且潤澤肥美,禾草長得很茂盛,樹木長得也很高大。這裡的田地因常常被淹,便屬於中下級別,即第六等級。所以,它們的賦稅屬於下下級別,即第九等級。
兗州人經過十三年的水利整治之後,他們的土地才和其他各州基本相同。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及絲織品,他們還要進貢竹筐和有花紋的錦繡。
兗州人進貢時應走水路,他們要由濟水進入漯水,然後進入黃河。他們進貢的時候,只要乘船由黃河逆流而上,便可以直接到達帝都。”
這時,伯益又道:“龍,這次你是不是該講講我們青州了?”
龍便笑道:“伯益,你怎麼總是心急呢?不過下面我就講講你們青州吧。”
龍道:“我講的第三州為青州。由泰山往東一直到大海之間便是青州的所在地。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在冀州的東面,此地區屬於東夷部落。
青州之地,它原來也是皋陶與伯益兄弟的屬國。不過從現在開始,伯益將成為首任青州牧。青州在大禹治水之前,還出現過河水倒灌的現象。大禹帶領大家將黃河上中下游平治之後,青州境內的淮水和淄水也得到了疏通。
青州地區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帶卻寬廣且含有鹼性。除了海濱田地多是鹽鹼地外,其他地方的田地皆屬於上下級別,即第三等級。賦稅則屬於中上級別,即第四等級。
青州地界進貢的物品主要是食鹽和細葛布,有時他們也需要進貢一些海產品。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進貢泰山嶺地生產的蠶絲、大麻、錫、松木及奇異的石頭等等。
因為萊夷地區鹽鹼地必較多,所以,那裡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不過他們可以放牧牛羊。所以,那裡進貢的物品應以畜牧產品為主。
其次,青州那裡有一種用羅筐盛著的,用來作琴絃用的柞蠶絲,那是比較貴重的東西,更需要進貢。青州人在進貢時可以走水路,他們必須乘船由汶水再轉入濟水,當船駛入黃河後,再過兗州就可直達冀州了。”
此時,后稷見龍講完了青州,他便也站起來道:“龍,現在該講講我們徐州了吧?”
龍又飲一口水,看了看天色,再看看帝禹。帝禹便道:“各位賢臣,今天天色已晚,我看關於其他大州的情況,我們就明天再論吧。大家要記得明天辰時準時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