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禹治理好水患,帝舜感到天下無憂的時候,南方的三苗來犯中原。原來,三苗南蠻部落的首領叫作“觀兜”,觀兜是顓頊的後代,他因在中原權利爭奪戰中戰敗,便被帝舜放逐到崇山。
另外,帝堯之子丹朱,也因帝堯當年將帝位禪讓給了帝舜,他就一直耿耿於懷。於是,丹朱便帶領自己的部族,再聯合三苗的南蠻兵來攻打帝舜。
帝舜見三苗集團來勢洶洶,他便派大禹和伯益前去征討。本來觀兜的苗人都來自北方,他們也思念北方的故鄉,因為戰敗,他們才被驅逐去了南方。所以他們此次聯合討伐帝舜,也是為了北上爭奪更大的活動領域。
大禹見三苗的軍隊兵多將廣,很難應付,他他就問伯益如何禦敵。
伯益道:“大禹,你別看苗人兵多將廣。可他們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兵力不集中,人馬拉得太寬,我們可以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將他消滅。”
於是,大禹便聽取伯益的策略,他帶領大軍先與丹朱帶領的軍隊激戰于丹水之浦。戰爭一開始丹朱就很被動,因為丹朱此時也已年邁,再加上他又報仇心切,便氣血攻心。幾次戰役下來,丹朱便戰敗身亡。
接著,大禹又率軍前去鎮壓三苗,觀兜見帝舜派大禹前來鎮壓,他們更加不服,雙方的一場場血戰接連打起。觀兜的軍隊因為失去了丹朱的支援,他們孤軍奮戰打得很吃力很頑強。
可是在觀兜的感召下,三苗的部眾都很齊心。觀兜他們接連打了兩個月後見取勝無望,就動員老弱婦孺都參加進來,他們一起來反抗帝舜的鎮壓。
這時,伯益怕苗人再聯合其他部落共同來造反,他就給大禹出了個主意。
伯益道:“大禹,我們與其這樣惹怒他們,倒不如採取德威並舉,文武並濟的方法,來引導他們嚮往和平。畢竟,惹起天怒人怨是最壞的結局。”
大禹覺得有理,他就採取了伯益的建議,立即撤離了軍隊。
撤軍之前,大禹對觀兜道:“觀兜,如今帝舜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命脈,我們的勢力範圍也很大很強,這你也很清楚。我現在要告訴你的是,你若想讓部族人活下來的唯一方法,就是歸順大舜,並且從此不能建立你們獨立的國家。這樣,我敢擔保,帝舜就再也不會派人來討伐你們了。”
大禹說罷,他又給三苗贈送了一些糧食、布匹、器具等生活用品,以此來安撫他們。大禹用施德施恩的方法,讓三苗人感受到大禹帶來的誠意。
觀兜也遵守自己的諾言,他帶領三苗人從此放下武器,歸順了帝舜。從那以後,他們再也沒起來反抗過帝舜。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凡事已力不從心,就決定退位。此時,帝舜便跟他的兩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商量退位的事。
帝舜道:“御妃,你倆跟我風風雨雨這麼多年,如今我們也老了,也該卸下擔子享享清福了。我看,我就將帝位傳給大禹來繼承吧。論功勞來說,我看是沒有人能比得過他了。”
娥皇道:“大舜,只怪臣妻只生了一群女兒,而女英妹妹卻與你生了兒子‘商均’。現在咱兒子商均又被你封在商地。要說繼位嘛,怎麼說也得讓我們的均兒繼位才對呀。你推舉大禹,只會讓女英妹妹和均兒寒心啊!”
帝舜道:“御妃,這些事情我已考慮多少遍了,我看立商均為帝有些不妥。由於咱均兒是棵獨苗,咱們全家人都寵愛他。因此,均兒便被寵成了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你們看看,均兒這副德行是不是不適合做帝君呀?”
娥皇見說不過帝舜,她就不再說了,女英見自己的兒子確實不爭氣,她也就羞於開口。於是,誠實又無私的帝舜,就學著帝堯禪位的樣子,毅然把帝位讓給了大禹。
一晃大舜退位已經十七年了。期間,他雖然遠離政壇,可他那顆為民之心還是閒不住,他還常常拖著老邁的身體為民操勞。
有一次,大舜聽說南方九嶷山一帶發生禍亂,他就想到那裡視察民情。因此,大舜便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御妃娥皇和女英。兩位妃子一想到大舜已經年老體衰,她倆便爭著要和大舜一塊去。
大舜道“御妃,想想沿途山高林密,道路曲折,我們年紀都大了,你倆又身體不好,我看你們還是不去的好。此次,我只帶幾個隨從去就行了,我們會早去早回。”
第二天一早,大舜就要悄悄地離開。兩位妃子一看,表示非跟他去不可。大舜無奈,他只好帶著兩位妃子一起去南方視察。
可是,當他們走到洞庭湖畔的時候,娥皇突然病倒了,女英在爬山時也摔了一跤,她的腿也摔折了。大舜見狀,他就安慰御妃幾句,又留下兩個女僕來照顧二妃,大舜則帶領其他人繼續趕路。
這天,在大舜他們巡視到九嶷山的時候,正遇上天降暴雨,大舜的隨從就趕緊帶他去山洞中避雨。就在他們向山洞中奔跑時,又遇到一個山民也急匆匆在向山洞跑去。
他們剛跑到洞中,忽見從九嶷山上衝下來九條惡龍。那山民一見惡龍就臉色大變,大舜就問他這是怎麼回事?
那山民道:“這九條惡龍就住在九凝山的九座巖洞裡,它們常喜歡口吐大水到湘江中戲水作樂。它們總愛這樣吐水,以致山間洪水頻頻暴發,致使莊稼經常被沖毀,房屋經常被沖塌,老百姓因此叫苦不迭,怨聲載道。”
大舜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事,就非常氣憤,他也特別關心百姓的疾苦。於是,大舜就決定儘快幫助百姓們除害解難,以懲治惡龍。可是,到底要怎樣懲治惡龍呢?這可把大舜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