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另外一個字是這樣的,如果有人要千里遠行,即使他手裡拿著一根雞毛,也會覺得越走越累,也會感到那雞毛的份量會越來越重。因此,千里相重便被稱作‘重’。”
這時候,人群之中又“騰”地一下,站出來一個虎背熊腰的中年人。只見那個中年人臉膛通紅,聲音響亮,很耿直的樣子。
中年人看看倉頡,嘻嘻哈哈地道:“倉頡,山民多有冒犯,你別見怪呀!倉頡,我們也承認你有學問,可是,在這兩個字的解釋上,你就大錯特錯了。”
“何以見得?”
“倉頡呀,不怕你笑話。以愚夫看來,你對這兩個字的解釋,應該算是漏洞百出啊。你想啊, 兩山壓在一起,連地都能被壓垮,那怎麼能叫‘出’呢?它應該叫‘重’才對呀!。
如果是千里遠行,那自然是遠遠地離家出門在外了。那‘千里’二字重疊在一起,也應該叫作‘出’才對呀?你怎麼就將它叫作‘重’字呢?這有些不妥吧?”
“哎呀!老兄啊,這下可讓你抓住根本了,你說的沒錯呀。當時我也是將兩山相疊叫作‘重’字,將遠行千里叫作‘出’字的。只是後來我造的字太多了,就一時糊塗將它們搞混了。後來,我見已沒法糾正了,才只好將錯就錯,一直按這樣的錯發教到現在了。”
“倉頡,我只是個粗人罷了,你可別往心裡去啊?”
“看你說得,我怎麼能那麼小氣呀?你也太看不起我了吧!”
“豈敢豈敢!”
倉頡每天都教大家識字,一段時間之後,他將肚裡的學問也倒得差不多了。他就想再給大腦補充一下能量,多儲存一些字源在心裡。
於是,倉頡告別黃帝和大臣,他就遠離人群,把自己關在一條山溝裡造字。他餓了就吃自家種的糧食,累了就到山坡的樹林中散步。
有一次,倉頡老遠就發現一個很矮小的東西在晃動。他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一個人正側著身子,拿著一隻彎弓在射箭。
倉頡順著那人的目光望去,只見前面有一群野兔,它們正蹦蹦跳跳地在草叢裡竄來竄去。那人見兔子不肯站定,也只好久久地列開架勢,拉滿弓,不放箭,等待兔子安定下來。
倉頡看著那人單腿半蹲向前,彎腰側身,瞄準獵物的姿勢。他就忽然靈機一動,從那人側身射箭姿態中造出了一個“矮”字和一個“射”字。
一天,有人問倉頡“矮”字和“射”字,這兩個字到底是怎麼講的。
倉頡就對那人道:“‘矢’字是一隻箭,‘委’字是一個人側身拉弓的姿態。人在拉弓射箭時,將身子蹲下去,就形成了這個‘矮’字。
如果人將自己的身子蹲得越矮,他放出的箭就越發有力。因此把‘寸’字與‘身’字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射’字。”
那人卻不解地道:“倉頡,不對吧,你能不能再給我們講一遍。”
倉頡隨後又不厭其煩地講了一遍。
誰知那人卻道:“倉頡,你是不是把這兩個字搞反了?你看,如果這人才一寸高的身子,他那麼矮怎麼能射箭呢?依我看,寸身兩字合起來就是個‘矮’字嘛。而側身拉弓射箭應為‘射’字才對,按你的解釋這‘矮’字和‘射’字都講不通。”
倉頡聽了這人的解釋,也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心裡慚愧起來。他細細琢磨發生錯誤的原因,半天才醒悟過來。
倉頡尷尬地道:“謝謝你的提醒,我看我是弄錯了。我錯就錯在用一個動作造出了兩個互不搭邊的字啊。”
於是,倉頡趕緊去請黃帝發聖旨,糾正多年以來積攢下來的這些錯誤。
而黃帝聽了就一笑了之。他道:“倉頡,我看既然大家都將你教的字學會了,再改過來也不可能了。糾錯的話就不必要了,讓它將錯就錯吧。”
從此以後,倉頡對造字的程續更加認真起來。他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地推敲,他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意了。直到大家都說好了,他才將字確定下來,然後再逐漸傳播到每個部落裡去。
後來,每當倉頡再造出新的文字,他都要將這些新發明的文字,先教給各行各業負責國家事務的管理人員。這些官員們透過學習,掌握了管理技巧,他們很輕鬆地便將各項事物都管理得井井有條。
再後來,倉頡更注重將他的發明發揚光大,他走到哪裡,就將象形文字傳播到哪裡。人們不斷從倉頡那裡學到新的知識,並很快從文字知識中獲益。然後,他們又將這些知識運用在各自的生產生活當中去。
倉頡造字不為別的,他只想造福天下所有人。他只希望天下人在學習文字地過程中,能夠: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少有所長。
倉頡的貢獻就是創造並傳播了文字文明。他造字的意義重大,被天下人所久久敬仰。同時,倉頡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文字創始人”,開創人類文字文明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