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說道:“甘卓,你得理解黃松的行為。既然讀書識字在人家心中無利可圖,人家不願意配合也就理所當然了。”
“莊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黃松他怎麼就不明白呢?”甘卓憤憤不平的問道。
“天下大道,利則趨之,害則拒之。這是世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劉正答道:“想要說服黃松那樣的人,關鍵在於一個利字。”
甘卓搖了搖頭,對劉正的解釋聽得是一頭霧水。駐村夜校明明是一項惠民工程,怎麼就不能得到百姓們的積極響應呢?
劉正倒是明白黃松的選擇。教育之利,少說也得十年才見功夫。以黃松一家的經濟條件,根本就撐不到那個時候。一家老小要吃飯,僅靠一個人勞作,那是要餓飯的。
學習和生存比較起來,生存才是第一位的。黃松每天都得為家人的生計奔波,根本就沒有精力上夜校接受掃盲教育。
至於那三個娃兒,也是黃松認定的種地幫手。想要他改變主意,除非徹底的改善黃家的生存條件。
回到碧雲寺之後,劉正讓甘卓去找楊水,把了解到的情況直言相告。
“甘營長,莊主有什麼具體的指示嗎?”楊水問道。
“黃松認為上夜校無利可圖,這代表著大多數村民的觀點。”甘卓答道:“莊主說:要讓村民覺得上夜校有利可圖。具體怎麼做,你自己開動腦筋好好的想想!”
甘卓離開之後,楊水開始琢磨劉正的指示精神——如何把上夜校的好處,讓黃土坡的村民看得見,摸得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水望著夜校外面的土地,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當前黃土坡唯一的大事,就是土地改革。讓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就是重新分配的土地了。
楊水找到土改工作組的負責人楊花進行協調,打算把駐村夜校與土改流程直接掛鉤。
“楊校長,土改與夜校掛鉤,恐怕也不是長久之計呀!”楊花說道。
“為什麼?”楊水問道。
“首先,土改的好處,無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次,村民在分到土地之後,估計就會放棄繼續上夜校!”楊花說道:“土改不能隨便延期,楊校長還得另尋他法!”
楊水突然想到了土改工作組還有另外一項基本職能,那就是向村民發放基本口糧。於是就提出了由駐村夜校代發的請求。
楊水的這一請求,涉及到了錢糧的支配。由於沒有先例可循,楊花也不敢隨便應承。
兩人一起到碧雲寺覲見劉正,提出了駐村夜校和土改工作組聯合辦公的計劃。
劉正突然發現:聯合辦公不僅解決了夜校的尷尬,還解決了夜校的師資力量問題,更是拉近了土改工作組與當地村民之間的距離。
積極從事夜校教學的土改工作人員,也是村民們的老師。按照天地君親師的五常,老師也是有一席之地的。自古以來就有嚴師若父的傳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土地分配過程中的扯皮。
劉正覺得聯合辦公好處多多,於是就批准了楊水和楊花的計劃。
楊水回到黃土坡之後,經過一天一夜的努力,總算是完成了具體的計劃。
按照劉正的要求,村民接受夜校培訓的時間不得低於半年。楊水就把土改工作組替村民分配的口糧平均分成一百八十份。每天限制由戶主本人,到夜校完成教學進度之後,領取次日的口糧。
同時為了刺激村民認真學習,楊水還制定了嚴格的駐村夜校村民學員的學習成績獎懲制度,並準備上報劉正批准。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