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歷史軍事 > 興漢使命 > 第901章 習慣趨同

第901章 習慣趨同 (第2/2頁)

推薦閱讀:

“大漢即為壯士,華夏之民,但凡秉承軒轅之志者,皆可以漢人稱呼之!”龐統答道。

“男耕女織,安居樂業者,方為漢人!”鄧艾說道:“漢人既是一種生存模式,也是一種傳承文化。”

匈奴遊牧,不事生產,逐水草而居。這樣的生活態度,就決定了牧民看天吃飯的態度。要是老天爺不給活路,那就讓鄰居也跟著痛苦煎熬。

南匈奴部族之亂,其實就是搶鄰居的不斷演化。我等部族牧民都在挨餓受凍,你們漢人農民憑什麼吃飽穿暖?

南匈奴人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漢人百姓為什麼可以吃飽穿暖,總認為是老天爺偏心眼。親兄弟之間要是覺得父母偏心,都會又哭又鬧的爭取好處。

南匈奴人眼紅鄰居的一切,自己沒有的就伸手去搶。種地的百姓起早貪黑,其實並不比頂著寒風放牧的人輕鬆。牧民們在吹冷風的時候,只會想著農閒季節圍著火爐琢磨生計的百姓。

牧民在忽略了農忙季節百姓的辛苦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戾氣。

這就好比興漢軍的攻城掠地,鎮帥府和督帥府的大將只在家中安坐,戰後論功行賞,卻拿了大頭。很多人都無法理解。

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只有在一線拼殺的將士,才有資格享受論功行賞的榮耀。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西京將軍府總督並涼雍益四州軍事,鄧艾執掌三十萬大軍,應對三面之敵。怎麼打,打哪裡,都需要進行周密的安排。

玉門關北有堅昆,涼州西南是羌地,再有天府之國益州。可謂是三面環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鄧艾的謀篇佈局,決定著西京將軍府的戰略方向。論功行賞拿大頭也是應該的。

決策者的意志,決定了執行者的前途。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慨。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將能一時,帥雄萬世。

自己人的內部,尚且有不平之人興風作浪。南匈奴牧民與農耕漢民的積怨太深,更是容易心理不平衡。

興漢軍總不能一味的遷就南匈奴人。不能因為他們會哭,所以給予特別的優待。

“士載,中原漢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周圍的鄰居學會自給自足。從而讓更多的人吃飽穿暖,再也不願意為禍地方。”劉正說道。

商君變法,秦人有制。鄭國修水渠,關中變糧倉。這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坑殺降卒”的悲劇。

想要南匈奴人不搶掠,咱們只需要教會牧民種地,由放牧轉向半牧半耕。溫飽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劉淵的向漢之心,將來肯定會改變南匈奴百姓的生活方式。

興漢國向南匈奴百姓提供同樣的教育,傳授同樣的農業知識。總有人會學有所成,最終讓農耕走進草原。

牧民學習了農耕技術,就會生出向漢之心。這就是漢統傳承的秘訣——承華夏漢制,有飽飯吃!

“莊主,你的意思那些靠耕作吃飯的牧民,嚐到甜頭之後,就會對漢人有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嗎?”鄧艾問道。

“士載,在牧民的眼中,牛羊吃草可以長膘,吃莊稼更能長膘。那些放牧的人,對牛羊毀壞莊稼肯定會覺得無所謂。”劉正說道:“一旦牧民學會了種地,就會限制牛羊亂啃濫食。這就是對莊稼的態度的轉變。”

當半耕半牧的牧民,把保護莊稼的精神融入靈魂,就是漢化的開始。

一個保護莊稼的南匈奴人,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漢人的時令節氣,進而改變傳統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

相同的生活習慣,勢必會衍生類似的管理制度。

這種趨同管理,會讓南匈奴人主動忘記那些細微的差別。

學種地!會種地!種好地!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說: 三國:被劉備趕走,我截胡孫尚香 異能力戰爭實錄 時空中介 張進的上進之路 萌寵獸王:七夫娶進門 兵者之王 一品白易 重生之開局就讓我服徭役 快穿:獵食男主指南 源境傳說 英雄聯盟之從零開始 西楚霸王:開局進宮假太監 亮劍:不裝了,是我在輔佐李雲龍 我用武功在三國練兵 景泰太子 大唐:開局乞丐,我掀翻了整個盛唐 水滸有天庭 興漢使命 帶著外掛闖三國 重燃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