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軍山,興漢山莊別院。
信使郭獵覲見劉正,呈上了劉安的書信。
“郭獵,劉安是什麼打算?”劉正問道。
“莊主,興漢軍攻克長安,主動的接過了晉平天下的大旗。”郭獵答道:“時至今日,人心思晉。陛下以為當早定帝國名號,以安定世家庶民之心。”
劉正聽了郭獵的話,也是舉棋不定。
興漢軍的主要根基,是在幽州的五大山城。
如今大軍出擊西南益州,華夏大地十之八九,皆揚興漢龍旗。
定鼎新的帝國名號,就意味著遷都。
梅園毗鄰渤海,昭示著興漢軍的海權政策。倘若遷都中原,又恐後人忽略大海。
此等大事,涉及到了興漢國的千秋基業。劉正也不敢頭腦發熱,於是就決定,召集興漢山莊所有的成員,到定軍山別院參加建國籌備會議。
一個月之後,各方代表雲集定軍山。
文臣方面有:郭嘉,魯肅,沮授,華佗,荀彧,司馬敏,龐統。
武將方面有:呂布,甘寧,典韋,趙雲,黃忠,孫策,鄧艾。
梅園方面有:劉正,劉立。
特別代表:劉瑤。
就在大會即將召開的時候,幷州南匈奴左部帥劉豹之子劉淵,奉命向漢中前線運輸軍需物資。得悉大會日程之後,上表西京將軍府:請求列席會議。
龐統以為:興漢軍有席捲天下之勢,當有包容一切之心。更何況南匈奴百姓承蒙教化,向漢之心早定。允許劉淵作為代表列席會議,政治意義重大。
鄧艾則不然。幷州數郡,漢匈矛盾持續多年。幷州集團的存在,就是為了鞏固漢土,打擊草原民族而生。
鄧艾以為:戎狄獸心,不以義親,強則侵暴,弱則內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漢祖有平城之圍。
每當匈奴興盛之日,皆為前代邊境重患之時。
自單于在外,莫能牽制長卑。誘而致之,使來入侍。由是羌夷失統,合散無主。以單于在內,萬里順軌。今單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浸重,則胡虜不可不深備也。
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勢。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離國弱寇,追錄舊勳,這才是御邊安民的長計。
若是興漢山莊允准劉淵列席會議,勢必會影響叛亂部落的鬥志。
一旦南匈奴以此為準,重新凝聚成鐵板一塊,就會影響到幷州的歸屬。今日允准劉淵者,必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龐統則認為鄧艾過於偏激。想那戰國時代,六國分秦,以為秦人不受教化而天下卑秦。及至商君變法立信,大秦東出。合縱連橫,一強而六弱。
秦始皇雄才大略,大秦銳士席捲天下。六國貴族依舊卑秦,不奉秦法,不遵秦制。山東亂起,破釜沉舟。
高祖先入關中,約法三章盡收秦人之心。楚漢相爭,承製應命。漢律源自於秦法,治國當有規矩。
高祖能容秦人,以之為根基建立漢統。吾等晚生後輩,為什麼不能讓久居幷州的南匈奴人,成為興漢國的正式成員?
鄧艾覺得龐統是婦人之仁。倘若南匈奴人奮起直追,掌握了中原的冶煉技術,就會對中原的防禦構成威脅。
這就是養虎為患。
今日的疏忽,他日必定會付出代價。
兩人爭執不下,只得找劉正主持公道。
“士載,士元:你們認為什麼是漢人?”劉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