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不忍三人失望,便問道:“你們認為寒門子弟進了官場,應該如何立足?”
西門堅守回答說:“從鄉試開始,咱們就是趙王門生,效忠趙王是唯一的前程。”
對於西門堅守的答案,劉正給了零分。
西門堅守很不服氣,於是就問道:“難道效忠趙王有錯?”
劉正不想解釋,乾脆把問題丟給了李丹。
李丹說道:“西門堅守同學,效忠趙王的都是南侯朱雀,東侯趙雲,田府,袁府,公孫府一類的超級勢力,就連我爹,都沒有資格向趙王表忠心。”
西門堅守問道:“為什麼?”
李丹回答說:“能夠向趙王表忠心的勢力,最起碼得獨擋一面。我爹在東侯麾下為將,若是繞過東侯進行站隊,後果就很嚴重。若是讓趙王二選一,東侯和我爹,你覺得選誰更有利於趙國的穩定?”
西門堅守這才懂了,向趙王表忠心沒有錯,前提是擁有跟東侯和南侯過招的本領。畢竟大家都是趙王的臣子,平級勢力之間的較量,趙王基本上不會過問,更不會插手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傾軋。
李丹直言不諱的指出,沒有足夠的實力,說忠於趙王純粹是不自量力。
李丹的話,讓西門堅守和蕭昌淺嘗輒止的瞭解到了官場的殘酷。劉正見時機已經成熟,才說道:“你們若是進了官場,自由選擇陣營,或者是大家抱團取暖都可以。唯獨有一點,在沒有成為開府神侯之前,千萬不要自詡效忠趙王,否則便會大禍臨頭。”
西門堅守終於懂了,就目前而言,他只是衛隊計程車兵,張口閉口效忠趙王,讓衛隊的隊長,校尉,將軍,神帥等各級將領如何自處?
大家明面上讚不絕口,實則冷嘲熱諷,沒有實力支撐的表忠心,那就是自尋死路。
李丹見蕭昌欲言又止,只得問道:“蕭昌同學,若是你作為涼州主政官員,金城郡太守卻以效忠趙王為由拒絕執行政令,以你之見該如何處理?”
蕭昌想了想,只得回答說:“只能明褒暗貶的冷處理。畢竟金城郡太小了,根本就入不了趙王之眼。再加上與涼州大局比較,區區金城郡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李丹說道:“同樣的道理,咱們經歷科舉之後,便頂著趙王門生的名頭。可咱們並沒有足夠的勢力,又無法做到一言九鼎,火急火燎的談效忠趙王,那就是譁眾取寵。即便是趙王不以為忤,咱們也沒有足夠的實力為國分憂。”
劉正說道:“你們必須要明白,在鄉試之前,你們可以作為有志青年喊喊口號。可是從踏足鄉試開始,你們就必須要有所轉變,少說大話空話,多做實事好事。簡單來說就是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好高騖遠。”
西門堅守也沒有想到,作為寒門子弟,第一次走捷徑就以失敗而告終。
蕭昌也有覺悟,不具備與東侯和南侯分庭抗禮的實力,就沒有資格提請效忠趙王。
蕭昌苦苦思索,依舊找不到足夠的理由。忠誠的價值,直接與實力掛鉤。
劉正並沒有著急,而是放緩行軍的速度,任由西門堅守琢磨寒門的出路。
蕭昌說道:“現在看來,四大武府也必須要重新站隊,推翻之前效忠趙王的言論。”
西門堅守嘆道:“我以為效忠趙王只需要一腔熱血,誰料實力才是核心價值。”
蕭昌問道:“你說咱們倒向東軍好嗎?”
西門堅守嘆道:“不妥!”
西門堅守認為寒門子弟必須要有傲骨。更何說參加科舉就是趙王門生,再改投其他陣營,就會惹人非議。綜合考量,唯有抱團取暖才有一錢生機。
蕭昌提議創立科舉同學會,並推舉李丹擔任第一屆會長。
李丹笑道:“你們這是想要拉贊助,行吧,這錢我出了。”
劉正也沒有想到三個小傢伙居然不甘寂寞,於是就湊了個熱鬧,向僅有三個人的同學會捐贈了一筆錢作為活動經費。
李丹新官上任,按照家族的管理經驗弄出了章程。其核心主旨為修身修德,為民請命。
西門堅守為人正直,被李丹任命為督查,負責稽核同學會成員的言行,對於有違同學會價值觀的一切行為,都必須要以鐵血手段予以根除。
蕭昌比較活絡,就成了宣傳員,負責向新成員進行宣傳,併發出納新邀請。
蕭昌拿著雞毛當令箭,當場讓李丹設計邀請函。
李丹干脆以一個天平作為底圖,在左邊的托盤裡放了一本書,右邊的托盤裡放了一把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