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年為限,耶律明可以保住勝利果實。可是超過20年之後,當碩果僅存的老兵離開軍隊之後,新兵的戰鬥力會下滑。更多的人會忘掉他的戰略成就,只會記得有多少人為了那份戰略成就付出了多少犧牲,甚至會有人吹毛求疵的指手畫腳,認為在某些方面的犧牲佈置純粹是畫蛇添足。
戰略是與大環境息息相關的東西,根本就經不起事後的模擬和推敲。就像一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世外高人,卻要告訴一個掙扎求存的普通人該怎麼過日子。
神仙可以餐風飲露,普通人還得吃飽含雜質的一日三餐?
耶律明深信慈不掌兵的道理,也可以做到果斷出手。可是那些在和平環境中長大的人,主動犧牲的勇氣和決心都會大打折扣,還有就是百姓對這種戰略犧牲的接受程度,也會隨著和平的延續而逐漸降低。
當撐了20年的西山部進行反擊的時候,耶律明部的戰略方針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具體執行的人卻少了某種精氣神,從而導致結果不盡人意。
這接二連三的小偏差,直接導致了整個戰略計劃千瘡百孔。最後面山部反攻成功。究其原因,還是西山愛兵如子的做法,直接將部隊的敢戰和能戰傳統完整的傳承給了後人。
對於最終的結果,劉正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即就是名將才是一方勢力的真正基石,統帥只不過是起到了錦上添花的特殊效果而已。
有名將而無統帥,一方勢力還可以撐得住。只有統帥而無名將鼎力相助,再完美的戰略計劃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一方勢力的統帥,只需要有那麼一個就夠了,而名將則是多多益善。有了名將就可以坐鎮一方,保境安民。
至於統帥,就只能在同級別勢力的對抗中縱橫捭闔。
其實在很多時候,和平才是一方勢力的主流,至於戰爭,對於大勢力來說只不過是影響極其有限的邊患而已。
劉正終於有了決定,王牌村的發展策略,將按照1:9的比例打造統帥和名將。
統帥重謀,名將用武。這樣一來就可以確保有足夠的名將供統帥折騰。
至於統帥和名將的定義,劉正也做出了界定:御兵百萬,可稱名將;御兵千萬,方可稱為一方統帥。
耶律明有統帥之姿,劉正吩咐趙雲悉心培養。
至於西山,那就按照名將的方向著重栽培。
西江月得到劉正的指示之後,忍不住的求見並質問道:“城主,我覺得西山還是可以搶救一下嘛,為什麼放棄了?”
劉正說道:“統帥謀劃大略,其實需要足夠的名將供其折騰。特別是很多必死任務,普通將領去做,損兵折將還是小的,直接毀掉整盤棋可就要命了。名將的功效,就是完美執行統帥的戰略意圖。你是青龍戰神,你覺得手下的名將夠用了嗎?”
西江月恍然大悟地說道:“城主,我懂了。想要實現戰略規劃,就得有足夠優秀的將領執行。否則統帥就算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
劉正說道:“名將的培養有章可循,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訓練,基本上都可以出成品,只需要在戰場上膽大心細,成功完成幾次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那就可以新鮮出爐了。至於統帥,那就只能賭運氣了。畢竟成與不成,只能是儘可能的增加成功率,卻沒有辦法打保票。名將即便是不成,依舊可以執行普通任務,至少可以中規中矩。統帥要是不成,戰敗的結果就是身敗名裂,再也沒有以後了。畢竟輸光了本錢的人,再東山再起需要付出的精氣神都會成倍增加。光是那些冷嘲熱諷的干擾,就夠東山再起的人喝一壺了。”
劉正很清楚,名將有試錯的機會,卻沒有犯錯的資本;統帥有犯錯的成本,卻沒有犯錯的機會。統帥的錯,只會讓整個勢力一起買單,因而犯錯的結果就是身敗名裂。
這是將與帥的定位不同,對勢力的影響也不相同。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