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也知道大戰既起,必將天崩地裂,血流成河。如何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就是大漢帝國必須要深入鑽研的重大課題。
許昌醫學峰會,就是劉正鼓搗出來的第一個計劃。
“大家都知道,戰爭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外科技術的繁榮。為了縮短病人的住院治療時間,通常都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造成這樣的原因,就是戰事的需要。畢竟大戰就意味著新陳代謝的速度加快,慢吞吞的治本策略,根本就沒有辦法適應戰場上的快節奏。然而戰爭總會有結束的一天,可是戰爭催生的醫療衛生體系,將會影響未來的好幾代人。醫療衛生體系的平衡,才是各位需要研究的東西。”劉正說道。
“陛下,治本之策很好,可是起效慢。傷員要想盡快重返戰場,治標是唯一的辦法。即便是我們想要推廣治本的辦法,病人有沒有命撐到治療結束還得兩說呢?”華神說道。
張機接著發言說:“陛下,我倒是專攻治本之道。可是大戰頻繁,身體健康的人都是朝不保夕,更何況那些病人。對於病人來說,治病需要的時間越長,就容易拖累別人。因此需要休養的時間越短,就越容易讓病人接受。”
孫仙說道:“陛下,病人都是急性子。再加上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是以都無法忍受長時間的休養治病。病人的難處越多,對見效快的治療手段也就越推崇。至於所謂的治標和治本之間的差別,對於病人來說都不用考慮。”
李藥也接著發言說:“陛下,戰爭其實就是人為的製造傷病員。這就造成了某個特定的時期,傷病員的數量會打破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搶救更多的人,就必須盡一切的可能提升治療速度。”
劉正總算是明白了,對於醫護人員來說,速度就是生命。
只有治療的速度夠快,才能讓病者獲得及時的治療。
然而速療的代價,就是犧牲病人身體的元氣。也就是修道者的道元。若是道元消耗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根基損傷。
只是單位時間內的醫護人員不足,治標就是唯一的選擇。
除非醫護人員的數量足以輕鬆救治傷病員,才能讓治本得以抬頭。
華神繼續發言說:“在戰爭年代,一場大戰下來,傷病員的數量絕對會超出醫護人員的救治極限。速療法作為首選,就可以給更多的傷病員提供救治的機會。這是戰場的需要,非人力可以逆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機也接著說道:“其實戰爭年代才是治本療法積累經驗的環境。只不過醫護人員可是跟閻王搶人,根本就沒有辦法按部就班的準備治本療法。然而到了太平盛世,治本療法又沒有足夠的臨床經驗。畢竟速療法一旦成了治病救人的主流,想要更換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孫仙和李藥沒有說話,但是兩人都明白治本療法的致命缺陷。戰爭造成的傷害會持續多久,治標療法就會主宰世界多長時間。
劉正望著積極發言的幾位醫者,直接把治標療法定為外科,即就是透過工具將病患產生病變的位置切除,然後由人體消耗元氣重新長出。
至於治本療法,也就是內科。內科以人為本,以調理病人的身體為主。固本培元,就是內科唯一的理念。
外科手段立竿見影,哪裡有病切哪裡。
這種治法的確可以縮短治療的時間,只不過代價就是消耗病人的元氣。
要知道一個人的元氣極其有限,能夠固本培元的東西更是少之又少且價格昂貴,普通人根本就沒有能力擁有。
人的元氣直接與壽命掛鉤。
元氣的過度消耗,就會導致壽命縮短。
因此,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選擇外科療法。
然而內科療法以調理為主,由於治療的週期長,病人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畢竟時間與風險是成正比的。
劉正也在想,先用外科的辦法解決問題,再用內科的辦法慢慢的修補。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關鍵的病變問題,又可以透過調理的手段把傷害撫平。
孫仙卻說道:“陛下,外科那一刀下去,或多或少都會對身體造成一些不可逆轉的傷害。即便是微創手術,也會破壞人的原始身體。即便是透過調理固本培元,也會損傷一部分根基,甚至某些不可逆轉的東西。”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