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商會裁掉五十萬老員工,使得青龍城待業人員的素質,直接上升了好幾個臺階。
一些中小型商會瘋狂的拼搶人才,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巴清也沒有想到,被巴氏商會裁掉的老員工,竟然會是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五十萬老員工進入待業,不到十天就找到了新東家。
巴氏商會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一百萬新員工入職,使得巴氏商會的規模擴大了三分之一。
巴清終於明白了裁員的真正意義,用一個老員工的成本,換取兩個新員工入職。即便是兩個新員工都達不到老員工的高度,以巴氏集團的人才篩選能力,稍微培養一下也足以達到七成以上。
這就相當於人工成本沒有增加,產出卻增加了四成。即便是剔除了新員工技術生疏導致的損耗,依舊會有豐厚的利潤空間。
更何況隨著新員工的技術進步,利潤空間還會進一步擴大。
巴清找到劉正,準備協商減稅方案。
要知道巴氏商會向市場輸送五十萬老員工的同時,也給青龍城提供了一百萬新員工的就業崗位。
巴氏商會的大面積裁員,對青龍城的貢獻度呈直線上升。
畢竟一百萬員工的巴氏商會,如今一躍成了擁有一百五十萬員工的大企業。多收的五十萬員工,就是五十萬額外的貢獻度。
至於因裁員進入待業的五十萬老員工帶動的社會價值,當然也就與巴氏商會毫不相干了。
“城主,想不到巴氏大面積裁員,竟然是為青龍城做貢獻?”巴清興奮的問道。
“清夫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把老員工裁撤,用同樣的薪酬成本培養雙倍的新員工,不僅可以增加企業的活力,還能不斷的擴大商會的規模。很多時候,規模決定機遇,更是實力的象徵。”劉正說道。
巴清當然明白,一百萬員工和一百五十萬員工,即便是創造的價值相同,受到官方機構的扶持力度也會不一樣。
巴氏商會藉著裁員的契機拓展規模,獲得了青龍城的政策支援。以呂氏商堂為首的其他商業機構紛紛效仿,把成熟的人才送入市場,再將大量的新人引入行業。
青龍城的就業格局煥然一新,爆發出了一股特殊的活力。
甄宓的青龍殿經過統計,巴氏商會裁員五十萬,招募一百萬;使得其他同行的人才儲備獲得了增加庫存的契機。
特別是呂氏商堂裁員三百萬老員工,直接催生了五千多家同行企業,原有的同行也進入了井噴式的發展階段。不僅將裁撤的三百萬老員工全部吸納,還提供了兩千萬新增崗位。
“夫君,為什麼裁員可以刺激青龍城的經濟發展?”甄宓問道。
“阿宓,老員工的價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高。特別是像巴氏商會那樣的級別,待遇高,福利好就是招牌。只不過越是規模龐大,各類人工成本支出就是一個天文數字。老員工有技術優勢,然而在薪資待遇方面就成了致命的劣勢。再加上老員工的技術層次達到天花板之後,就會形成相對穩定的產出。比如說一個新員工創造的價值為一百,商會只需要付出五十,甚至是更低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員工變成老員工之後,創造的價值會達到一百七十,然而用老員工的成本,肯定會上升到一百甚至是一百二十。在這種情況下,老員工的價效比和新員工擺在一起,那就是無法迴避的劣勢。”劉正解釋說。
劉正其實明白大型商會必須要裁員的根本原因,在於持續不斷的加薪。巴氏商會擁有成熟的加薪體系,大概比例在員工個人年薪的百分之十。
這樣算下來,一個工齡超過十年的老員工,他的薪資肯定會比入職之初增加一倍多。
況且這種大範圍的加薪,不是針對個人,而是雨露均霑型的。若是全用老員工,每年的用工成本就會逐年遞增百分之十。
十年會是商會承受的極限,巴氏商會作為老牌的商會,當然不能停止加薪,更不能開倒車降薪。這就使得裁員成了唯一降低薪酬成本的辦法。
員工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加薪,可是每一次加薪,巴氏商會的利潤空間就會被狠狠的壓縮一次。
至於漲價,對於老牌商會來說就是自毀長城。
老員工進入待業市場,不僅可以緩解商會的薪酬壓力,還可以培養一下競爭對手。
當然了,商會用老員工的薪酬成本,完全可以僱傭雙倍的新員工。
這樣的一裁一招,不僅可以解決新人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化解同行的人才危機。
對於被裁的老員工來說,想要再入同等級別的商會希望渺茫。然而他們若是願意選擇次一級的商業機構,絕對有能力進入核心層次。
就像韓信,他在項羽軍中沒有用武之地,不是實力問題,而是項羽軍中的牛人太多。至於入了漢營,漢軍陣營中可以與他相提並論者幾無一人。
就算是劉邦,他的統兵能力在韓信面前也是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