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作為街亭主將,需要明白戰爭成本的投入和有效的產出。至於他想象中的那種百萬大軍兵臨城下,摧枯拉朽攻城掠地的場面,在真正的戰鬥中很難出現。
否則的話,即便是攻克了目標城池,獲得的軍功和收益也不足以抵消戰爭成本。
名將最愛以少勝多,唯一的理由就是分攤功勞的人少了,大家都有得賺。
武將用兵,多多益善;謀士定策,利益當先。魯淑肯定不想郭淮輕鬆獲勝。想要在戰場上取得絕對主動權,戰力方面就必須要具備壓倒性優勢。
兵貴精而不貴多,將不在勇而在智。這是基於戰爭比拼的是有限戰鬥單位之間的無限對決。在區域性戰場上,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極其有限。
就拿上一次街亭攻防戰來說,魏軍和興路軍投入的總兵力高達十四萬。然而真正面對面搏殺的一線部隊,魏軍投入了五千人馬,興漢軍依託迷魂陣只投入了一個都兩千人馬。至於最後關頭加入突擊的那個都,那是戰時預備隊。
關於戰爭的謀略,其實主要的是各級部伍之間預備隊的規劃。一個督的人馬,攻、防、後勤保障三者都不能少。
即便是負責進攻的副將,麾下的三校尉也需要進行分工。由此類推,再細化到一個伍的人,誰頂在前面,誰防護左右,誰養精蓄銳隨時替補,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計劃。
沒有人可以長年累月的持續作戰。兩軍交戰也不是一窩蜂的上。興漢軍的基本陣形是三才陣,一人主攻,兩人護衛左右。剩下的兩個隨時接應。
一個伍有五個人,真正投入主攻的只有一個。其餘四人的分工也很重要,即便是有人倒下了,也會有充足的替補上場。
一個戰鬥,兩人護衛,剩下的兩個著急看。這就是最小戰鬥單位的核定。興漢軍一個什編制二十五個人,同一時間與對手交鋒的只有五個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到了一個隊一百二十五人級別的戰鬥,那就需要配置攻防什和預備隊什。魯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一支隊伍兵力下降三成就會失去戰鬥力?
假設一個戰場投入一百個戰鬥單位,以興漢軍的編制,算是屯級規模的戰鬥。興漢軍屯級規模的戰鬥,需要留下一個隊作為預備隊。剩下的五百人,按照戰鬥單位伍的編制,負責主攻的只有一百人,負責左右護衛的兩百人,剩下的兩百人尾隨策應。
按照戰場的機率計算,最容易受傷的人是主攻手,接下來就是左右防護,最後才是負責策應的人。
一個屯損失三成,那就意味著主攻手嚴重的缺失。再加上傷亡轉運消耗的兵力,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人手了。
這就是為什麼魏軍前鋒司馬攸損失了兩千人馬之後,司馬亮無法再戰的根本原因。戰爭隨著真正的規模擴大,需要耗費三分之二的兵力投入各種保障。
魯淑很反感大規模戰鬥,投入一個督的人馬守街亭,真正有機會參加戰鬥的只有兩個都四千人。六萬二千編制,可以獲取最高檔次軍功的不到十五分之一。這樣的大規模戰役,其實就是吃力不討好。
然而軍的編制講究分工合作,很多配屬兵種必不可少。這樣一來就會造成軍功檔次分配不均。名將和庸將的唯一區別,在於解決軍隊內部矛盾的效率。
興漢軍的軍功核算標準自伍起就有相應的核算標準。這就意味著即便是同一個伍的人,拿到軍功賞賜的份額也會各不相同。
軍隊內部激勵機制的存在,讓大軍上下都奮勇爭先。拿到出戰名額的將領,其麾下就能吃香的喝辣的;至於那些屢次三番落後於人的將領,其麾下喝湯都趕不上。
名將的存在會讓大家覺得熱血沸騰,庸將的任人唯親只會破壞軍隊的團結。嫡系與旁系之間的矛盾才是最大的問題。
街亭守軍的軍功核算,魯淑很是頭痛。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