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勸不了魯淑,只得找劉正請教。
“莊主,您認為現在應該怎麼辦呢?”郭淮問道:“我現在已經被司馬師的撤退搞得焦頭爛額了。”
“迷魂陣是魯淑的心血,這一關他必須要自己過!”劉正若有所思的說道:“人們總是習慣在困難面前求神拜佛。可是誰又真正的明白——天助自助者!”
從來都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神仙可以依靠。魯淑的問題在於耗盡心思佈置的迷魂陣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劉正也沒有辦法干涉太多,魯淑的成長很重要。興漢軍的壯大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如今興漢軍歷經三代,每一代都有領軍人物出現。
郭淮就是第三代的領軍人物,而魯淑也是太子劉民未來的班底和核心。
大浪淘沙,興漢軍的戰鬥必須要以鍛鍊人才為主。
魯淑能不能想得通迷魂陣的問題事關重大。政相把握興漢國的發展方向,無論什麼決策,都存在著積極意義。
“莊主,難道魯淑修建迷魂陣真的做錯了?”郭淮問道。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是做事,就不會有對錯。唯一的區別在於有多少人贊同而已!”劉正說道:“吳起殺妻求將,白起坑殺降卒。詬病的人多,贊同的人少。誰能保證贊同的人少就是錯誤?”
郭淮離開之後,魯淑又找到了劉正。
“莊主,您說我是不是應該反省自己的錯誤呢?”魯淑問道。
“魯淑,你覺得咱們治政,會有標準答案或者是參考答案嗎?”劉正反問道:“你以為治政是什麼?”
但凡治理天下,只有大原則大方向。從來都不會存在永恆不變的細務處理辦法。三皇不同法,五帝不同制。
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唯一的區別在於有的人平安無事,有的人手被劃傷,有的人腳上沾上了河底的淤泥,還有的人誤入突如其來的漩渦被水沖走了。
“莊主,我不明白!”魯淑低聲說道。
“魯淑,你以為治政最怕的是什麼事情呢?”劉正問道。
“您說是什麼?”魯淑本能的反問道。
“是無事可做!”劉正說道。
劉正認為魯淑最該考慮的。不是如何反省,而是讓街亭守軍有事情做。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世人不怕重複建設,也不怕反反覆覆的勞作。閒著沒事的人,一旦習慣了養尊處優,就會形成惰性。到時候事情有變,再想恢復辛勤勞動的傳統就難了。
一個習慣了勞動的人,想要閒下來得有一定的適應期;一個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更是很難投入枯燥的重複勞動。
劉正並沒有告訴魯淑如何分析對錯,而是提出了一個要求——不能讓街亭守軍閒著。
不管是主動出擊攻打魏軍,還是敲山震虎拆除迷魂陣。總得讓街亭守軍動起來,讓司馬師看到興漢軍的勇氣和決心。
魯淑懂了,做事的人沒有辦法考慮萬全之策。無論對與錯,都得做事。
街亭守軍又一次投入了緊張而忙碌的勞作之中,各部劃分割槽域進行拆除工作。
“老魯,你說這建了又拆,真的有意義嗎?”郭淮看著粉塵飛揚的前沿陣地,饒有興致的問道。
“老郭,按照你的估計,大軍想要拆除迷魂陣,得用多長時間?”魯淑反問道。
“怎麼著也得兩個月!”郭淮看了一下施工的進度,緩緩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