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建築的移動,對於戰爭模式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來兩軍交戰,基本上都是在扮演著各自的攻防角色。不到萬不得已,沒有統帥願意野戰。即便是真的無法迴避,也會在營地的佈置上絞盡腦汁。
模組化防禦重灌的自由組合,不僅可以增加軍隊的野戰能力,還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資源浪費,節約戰爭成本。
趙統的構想最大的便宜,在於即使不打仗了,模組建築也可以拆卸重組轉為民用。特別是那些大型重灌,製造起來成本高昂。戰時的設施,到了和平年代就是一種看得見的浪費。
古人有云:華夏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這個觀點前後矛盾。
倒是趙統的新概念給了劉正啟發。戰爭建築具有功能單一性的特點。從資源迴圈使用的角度考慮,大規模製造戰爭建築會存在著嚴重的浪費。
按照劉正的理解,應該是華夏太大,好戰必亡。國家大了,邊境線就長。固定的戰爭建築,意味著資源的傾斜。總不能剛修好永固工事,大軍就要向外擴張。
這就好比有人在某個城市買了房,基本上不太願意把戶口遷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這就是最簡單的生活成本。
興漢軍在街亭修好了永固工事防禦魏軍。這既是好事情,又是壞事情。
說是好事情嘛,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有效的減少犧牲;說是壞事情的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限制了街亭守軍的進取心。
魯淑耗巨資修建了迷魂陣,街亭北面的城池還攻不攻都是左右為難的事情。
街亭的防禦設施無法移動,要是興漢軍繼續向北。遺留的戰爭建築肯定會棄而不用。這可不僅僅是浪費的問題,要知道街亭的防禦建築當道構築。
一旦街亭成了後方,遺留的戰爭建築就會成為限制後勤保障的障礙物。是另外開闢新道路,還是拆除剛剛完工的永固工事恢復地形?
誰也沒有那麼大的勇氣進行選擇。這也是從古至今困擾大軍統帥的問題。
野戰遭遇必定會損失慘重的根本原因,在於大軍在野外的防禦能力薄弱。更何況大規模野外紮營,僅僅是鹿砦和拒馬的成本都會讓國庫負擔一大筆軍費。
由於野戰佈防是一次性消耗,這就註定了大軍統帥不願意將有限的軍費投入其中。再加上兩權相害取其輕,將軍們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就會把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野戰擺在首位。
超過十萬規模的長途行軍,基本上會有七成的時間消耗在安營紮寨上。即便是做到了小心駛得萬年船,野外遇襲也相當於貼上了戰敗的標籤。
有了永固工事可以依託的軍隊很難越過防守區域積極進取。謀士習慣防守反擊,將軍樂於一騎當千的突擊。
文武矛盾,其實是永固工事和軍事擴張之間的矛盾。劉正也理解謀士的想法——費時費力修好了永固工事,武將為了軍功主動出擊拿下了新的城池。後方的永固工事廢置了,前方的防禦漏洞出現了。這新的防禦工事,是修還是不修呢?
修的話,浪費資源的罪責由誰來承擔?不修的話,新城池的防禦體系如何搭建?
要知道將軍主征伐,謀士管建設。就算是為了新修建的永固工事考慮,也不能肆無忌憚的進改。
當然了,對於資源充足的中原地區,戰爭的投入一般來說都會在短時間內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在地廣人稀的邊境線上,一直主張仁義之師的華夏天子,肯定會打許多賠本的仗。
在一方勢力建立之初,就食於敵肯定是常態。可是對於如今的興漢軍來說,小打小鬧於大局無益;大打出手又會是沉重的負擔。
魯淑望著迷宮一般的街亭前沿陣地,忍不住的對司馬師的老奸巨猾感到頭痛。
“怎麼樣,是不是有一種作繭自縛的感覺?”劉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