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入得義舍,恰逢祭酒楊任親臨陽平關城巡視。
楊任說:“漢中楊任,歡迎諸位老客!”
劉正說:“涿縣劉正,討擾了!”
劉正與楊任寒暄完畢,又令劉義奉上錢糧無數,作為借宿之資。
楊任拒而不納,對劉正說:“天師道迎天下客,置義舍待四海賓朋,說好了分文不取,又怎麼敢壞了教中規矩,還請老客不要為難楊任,宿資一事,休要再提!”
劉正說:“天師道義舍萬千,廣濟天下百姓,自是功德無量。劉正不才,亦當盡綿薄之力,還請祭酒代為行事,莫要再作推脫之辭!”
劉正又取來紙筆,立字為據。言明所奉錢糧,皆為賑濟百姓之用。
楊任見無法拒絕,只得坦然接受,於義舍之東,勒石為憑,盡述劉正的善舉。
後來者爭相效仿,義捨得以發揚光大,香火綿延不絕。
劉正於義舍之中,召集諸將議事。
劉正說:“諸位,入得漢中,方才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大隊人馬,長途跋涉,極為不便,諸位以為,該如何是好?”
賈詡說:“團長,天下局勢,漸漸的明朗了,太平道舉事,迫在眉睫,應該早做準備,以免猝不及防。”
趙雲也說:“參謀長言之有理,大隊入蜀,於遊歷無益,不如兵分兩路,一路按照既定路線繼續遊歷,一路從漢中出發,取道荊豫,北渡黃河,經冀州返回涿縣。”
賈詡又說:“大隊返回涿縣之後,宜結交豪強,特別是北軍中候鄒靖,可用金錢開道,廣置田地,招納流民,補全義卒編制,於樓桑村南面的大山之中安營紮寨。切記:不得與太平道為伍,所納流民也不能跟太平道有任何的瓜葛。”
劉正見賈詡已經謀劃妥當,便一錘定音的說:“我命令:北返涿縣的人員名單是張繡,方悅和劉義。一路之上,由張繡總負責抗胡義卒各項事務,方悅和劉義為副。抵達樓桑村之後,劉義負責購置田地的具體事宜,方悅負責招募流民,編練鄉勇,擇其精銳者,補充進抗胡義卒軍中。張繡負責南山大本營的建造,事成之後,立即著手補充編制,展開軍事訓練,順便把周圍的山匪流寇全剿了,還涿縣一片安寧。抗胡義卒第一團,擬定編制三千人,預備團,編制兩千人。為了避免指揮系統紊亂。我任命:方悅為第一營營長,張繡為第二營營長,劉義為第三營營長,郝昭為預備團團長,其餘各級編制,由各營長就地任命代理人員。待我回到南山大本營之後,視其功績,再討論具體的任命。你們幾個分頭去準備吧,明天早上出發!子龍,文和,你們倆留下來,我們討論一下入蜀的相關事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繡和方悅離開之後,劉義也在劉正威脅的目光下極不情願的離開了義舍。
賈詡問:“團長,就我和子龍,不覺得勢單力孤嗎?”
趙雲也說:“團長,還是挑選二十名近衛吧?”
劉正說:“子龍,文和,有你們倆這一文一武,天下之大,何處不可去得?”
趙雲見劉正信心滿滿,便不再規勸,只是對劉正說:“士為知己者死,雲定竭盡全力,保護團長和參謀長的周全。”
劉正說:“有子龍在,我等可以高枕無憂了。”
賈詡也說:“子龍不必擔心,這天下暫時還亂不起來,沒有必要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
趙雲見狀,忙轉移話題,問劉正:“團長,你把我們留下來,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嗎?”
賈詡也附和著點了點頭。
劉正見狀,對賈詡說:“參謀長,你覺得天師道這義舍的構想怎麼樣?”
賈詡說:“流芳百世,僅憑這一壯舉,張家人便永生永世被世人銘記,縱有不肖子孫一二,也不損張家的門風。”
趙雲疑惑不解,問:“不可能吧,俗話說:人亡政息!這天師道憑什麼傳承千秋?”
賈詡說:“僅憑這三千義舍,足以讓天師道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