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委員會最終的實質,還是為員工爭取利益。它的高層,是有權利接觸到集團高階機密的。
這也是偉人鞍鋼憲法的體現,企業生產者要參與管理。好像德國也是這樣搞的,十二人以上的企業就必須組織企業員工成立企業委員會,參與管理。
可是這個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企業裡無法保守秘密。
米國的特工在國內已經形成了情報網,一旦集團的高階機密洩露,讓米國知道江山集團已經在高科技上具備了和它競爭,甚至是超越它的實力,那麼,米國必將不惜代價將江山集團扼殺在萌芽中!
特別是劉萬程已經把張靜派到了米國,試圖利用在米國的道林公司,向米國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市場滲透,和他們公開競爭。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江山集團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高科技產業,已經實實在在構成了威脅。
儘管為了不引起米國的注意,劉萬程故意將產品科技成份降級,避開米國的優勢產品,不與其公開競爭,希望可以以此來潛移默化,暗中競爭。但這是在米國不知情的情況下去做,一旦米國知道了江山集團的真正科技水平,就不可能不採取措施了。
一個國家機器,真正打算對付你,你又在它的國內有公司和經營活動,它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抓你,甚至安個罪名把你終身監禁。
江山集團,特別是老魏的實驗室,到底具備了怎樣的科技能力,這個是必須要嚴守秘密的。
趙一舟擔心的,就是員工委員會知道這個秘密,從而造成秘密向下層擴散,最終被米國注意、盯上。那樣,劉萬程和張靜是真的會存在巨大危險的。
所以,為了防止洩密,趙一舟也要解散這個員工委員會。如果劉萬程不同意解散員工委員會,他就要去找首長,說明厲害關係,讓首長出面,強迫他解散。
但參加了這次茶話會,讓他了解到,原來員工委員會也有保密制度,集團的機密只到總代表這裡為止,不會再向下傳達。
而且,為防萬一,集團內沒有生產職能,只從事科學研究的中心實驗室,是沒有成立員工委員會的。
也就是說,員工代表只知道老魏的實驗室存在的意義,也知道這個實驗室花費巨大,但實驗室研究的具體細節,達到了什麼水平,他們並不知道。這個除了劉萬程和高強,連高秀菊都不清楚。
上邊讓趙一舟過來,協助劉萬程管理集團公司,其實就是為了給劉萬程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運作實驗室,拿出更加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來。
也是透過這次茶話會,讓趙一舟對員工委員會的看法發生了改變。這是一個有著理智和智慧的組織,與國外類似的組織,還是有著實質性區別的。他們知道維護集團的利益,工作的重點,在於為集團員工減負,監督集團管理層合理合法運作。
如果是這樣,倒不一定非要解散員工委員會了。趙一舟把自己的想法向上層做了彙報,得到了上層,特別是首長的支援。
然後,他就召集集團員工委員會的兩位總代表,和他們進行了一次長談,把集團現在核心工作的意義,都開誠佈公地進行分析,讓他們充分了解其中的危險性。
趙一舟的分析,也引起了兩位總代表的注意。回去之後,他們組織了相關高層進行研究,修改了部分委員會的制度。
第一是對集團機密檔案的知情權。牽扯到實驗室和核心高科技製造部分的機密,儘量不去參與或要求知情權。
第二,委員會增加了保密制度。不適合普遍知情的,涉及秘密的部分,規定了嚴格的傳達制度,從制度上保證機密不外洩。
趙一舟對委員會的工作效率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都十分滿意,他也改變了自己的工作方法,按照鞍鋼憲法精神要求的那樣,在制定集團各企業、公司管理制度的時候,邀請委員會相關代表參與,共同協商,取長補短。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趙一舟和他的管理團隊,開始陸續出臺新的管理措施。每一項新管理措施的出臺,趙一舟都會事先形成檔案,報送劉萬程夫婦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在他們看過同意之後,再交付實施。
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還要組織專題會議,來討論修改。
這樣做,雖然拖慢了他改革的步伐,但比起原先的強制實施來,效果卻好了許多。
有時候做事,欲速則不達。在這一點上,趙一舟自認比起劉萬程來,還是差了火候的。
劉萬程有重大決策出臺的時候,總是會把相關管理層,包括員工委員會代表,都叫到一起,提出自己的要求。針對他的要求,大家發表不同看法,爭個亂七八糟,你死我活。到最後他再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明白他的目的。就算有時候他的決策不被大家看好,他要強制執行,也得有員工委員會代表的同意。至於其他管理層,他也會在事後挨個對反對自己的人進行說服,哄著大家按照他的意思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