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不回家的真正理由,是怕劉萬程不去努力爭取代管鑄造分廠的事。
他雖然不懂做生意,卻明白從銀行手裡託管這麼大一個企業,絕對不會那麼容易,也絕對不會沒有風險。
劉萬程現在的企業,經營的順風順水,上下關係都走的融洽。他只要繼續給趙傑當“冤大頭”,鋁製皮帶輪就會源源不斷。
他掙了錢買裝置,裝置多了掙更多的錢,然後就有更多的裝置,最終會把那個皮帶輪系列全部接過來,鑄鋁車間達到飽滿執行,月利潤達到三百萬都沒有問題。
有這麼順當的生意,他會去冒風險,託管那個鑄造分廠嗎?
可劉萬程的公司,規模太小了,智慧自動化又高,用人的地方就少。就是再發展個幾年,撐死能用百十號人。
鑄造分廠就不同了,真正能夠恢復生產,飽和使用工人及各類人員,可以容納一千多人,那就解決大問題了!
兩下對比,高強當然希望劉萬程能夠把這個託管計劃進行下去。
可和劉萬程相處這許多時日,高強也深深知道,這小子鬼精鬼精的,讓他冒這麼大風險,他肯定不幹。
其實,劉萬程本身也沒打算冒太大的風險,他小子就是個鬼才,有自己的解決問題思路。
銀行方面之所以能夠找到劉萬程,一是因為沒有任何財團敢接手這個看著像一堆廢墟的工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外貿公司趙總的極力推薦。
劉萬程在江山機器廠就是一個不得志的中層副職,可在外界,卻被視為江山機器廠的奇蹟。
同樣是在一次宴會上,劉萬程透過趙傑,認識了銀行方面的老總。那老總對劉萬程的傳奇早有耳聞,兩個人一談,老總對劉萬程賞識有加。
於是,兩個人初步達成了一個口頭協議,劉萬程代銀行管理鑄造分廠,自籌資金運營。十年之後,銀行收回原來的貸款本金,利息不算,工廠歸經營者所有。
銀行已經在鑄造分廠投了一個億,爛在裡面了,哪裡還肯再出資金?劉萬程和高強說的那些話,裡面肯定是有水分的。
沒有資金不要緊,劉萬程有辦法啊。他早就想好了,先和銀行達成一個初步協議,先把鑄造分廠從銀行手裡拿過來,由他進行先期投入,對廠房外觀進行包裝,包括整修工廠外部設施,內部裝置噴漆處理,讓工廠從外觀上看起來像個樣子。
接著,他就透過在吳曉波手下的,市裡的公司,進行商業運作,向外界推出自己的復產計劃,吸引外面的資金參與。
商人都是圖利的,只要他的計劃有足夠的吸引力,就會有人願意合夥投資。有了足夠參與資金之後,再和銀行簽訂正式代管協議。
這個計劃,先期投入並不大,卻可以用這不大的資金,撬動更大的資金,完全可以將大部分風險分擔出去,並不會影響到他現有公司的運營。
可是,一個突發的意外,讓他不敢動用手裡那份先期投入的資金了。
張年發來了。
劉萬程出來搞自己事業的這兩年,二分廠在劉勇的瞎指揮下,已經入不敷出了。
生產經營是一門學問,不僅需要廣博的理論知識,根據不同的生產模式,採取不同的方法。更需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領會和貫徹理論知識的精要,靈活運用。
像劉勇這種即無理論知識,又沒有實踐經驗的門外漢,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不要參預進來,只享受別人管理產生的利潤和榮譽就好了。
好多企業,就是因為一竅不通的家長鬍『亂』參與,『亂』下命令,弄得下層管理者和生產人員無所適從,最終徹底『亂』套。
劉勇,顯然就是屬於這種型別的家長。自作聰明,無處不想顯擺自己的內行和領導能力,鬧出笑話都不自知,還自我感覺良好。
當他胡『亂』參與,朝令夕改的惡果顯『露』出來的時候,一切就都已經晚了。
到了今年這時候,二分廠手裡已經沒有任何流動資金。錢都在劉勇任命的營銷科長折騰之下,變成了要不回來的爛賬,連買材料都得從總廠借錢,已經拖欠了工人三個月的工資。
不是他不想給工人發工資,仨月沒工資,工人快吃不上飯了,恨不得吃了他,是他實在沒有錢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