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次日,當光複軍和鄭氏軍隊的旗幟插上熱蘭遮城的時候,旗艦“火德星君”號上的霍金感慨萬千。
他回想起八年之前,第一次接觸到荷屬東天竺商行武裝力量時候的恐懼不安,若不是那個叫路德維希的家夥太貪,同時和多方力量開戰,否則他還真沒把握贏得那場戰鬥。而僅僅在八年之後,他們就勢如破竹地殺入荷屬東天竺商行的一個重要據點,而且……似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阻力?
“不要擔心這場戰役的勝敗,因為除了遇到臺風刮沉了船,我還真想不到你們會怎麼輸……然而打贏了這場戰役只是一個開始,‘治理’可比‘佔領’難度高的多……”
這是毛雄輝在船隊離開南直隸時說的話,霍金深以為然——現在的光複軍已經足夠強大,不要說和延平侯聯手,就算是單幹也能追著泰西紅毛人一頓暴打,所以說這次行動真正能構成對手的確實只有南洋的域外天魔勢力,這也是為何熱蘭遮的紅毛人能茍活下來的原因之一。
至於你問原因之二?臺灣島上可是有不少産業要接收,不少地方需要勞動力的,那群荷屬東天竺商行的家夥如果有打不了仗的,也可以去幹活嘛!全部殺掉或者悉數驅逐也太浪費了!
然而收編也是個技術活,如果如同唐朝大肆收編胡人兵馬,卻沒有足夠的控制力的話,那麼爆發新一輪安史之亂是幾乎必然的事情,而相對晚近的李成梁與努爾哈赤的故事更說明瞭這一點——畏威而不懷德,你牛逼的時候他們巴不得跪舔,你一旦顯露出虛弱,他們馬上就反噬!
要想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就必須保證收編的荷屬東天竺商行成員在軍中佔比例足夠的低,而且被收編者足夠的分散,並不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還有一點就是完全意義上的“漢化”,標準和在倭國做的那一套完全一樣。
至於你說倭國人好歹和中國人都是黃種人,而泰西紅毛人根本就是白種人?知道當初趙國滅掉中山國時候收編的數以十萬計的“白狄”麼?那可是標準的白種人,但在趙國的強制同化政策下,這數以十萬計的白狄迅速被淹沒在數以百萬計的趙國百姓中,除了稍微增加了某些基因出現的頻率外,幾乎連個水花都沒掀起來。
因此在荷屬東天竺商行在熱蘭遮總數為一千多的殘兵敗將被化整為零地收編進總數七千多的聯軍的時候,一場“大教化”也在進行之中,首先從名字開始——
原名尼古拉費爾博格,現名費涅古!
原名康尼利斯凱撒,現名凱康力!
原名弗瑞特裡克科伊,現名柯福瑞!
這是標準的“泰西傳教士式中文名”,利瑪竇、湯若望等人都是這個系列的,放在熱蘭遮的三個頭頭身上也沒有什麼不合適的,而這種做法的意義,比它看起來大不少。
願意接受另一個文明體系裡的名字,多少說明有一定的認同感,至於這種認同感有多少,那要看具體的實力對比如何了。霍金、陳德、顧三麻子顯示出的壓倒性的力量,那就是“認同感”的最基礎憑證。
改漢名只是第一步,說漢話、寫漢字、改良生活習慣(尤其是必須勤洗澡)、改宗昊天教則是必須完成的後續步驟。你問這個過程中是否會出現不服和反抗?那是當然會有的,不過只要本著“順昌逆亡”的原則,這種騷動最終都會化為無形。不要太高估這個年代泰西人的節操和信仰堅定性,奧斯曼帝國在東南歐培養出一堆歐血土心的“改宗者”,那麼光複軍一樣做得到,而且只會比那些突厥人的不肖子孫做的更好。
————分割線————
和在爪哇島的情況類似,臺灣名義上是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但事實上公司的控制範圍也就是熱蘭遮及周邊,還有一些分散的小據點而已。這些控制區域很大程度上和漢人移民開拓出來的土地重合,至於其他的地方,當然是在那些熱衷於“出操”獵頭的土著部落的控制之下了。
霍金問費涅古這地方的主要出口礦産,也就是硫磺是從哪裡來的,你們總得有幾個控制之下的礦床吧?結果費涅古的回答讓霍總兵非常無語——礦床?確實有,但都在山裡,距離海岸線太遠,少量派兵怕是給那群熱衷於“出操”的兇暴土著送人頭的,至於大量派兵?你能在熱蘭遮額外變出一大堆活人來麼?
由於無法保證對硫磺礦床的控制,荷屬東印度公司索性採取了借土著之手去挖礦的方式——土著對鹽和鐵那是剛需,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購買硫磺即可,這樣做成本確實比直接開採高一些,但勝在安全,至於土著會不會用硫磺換來的鐵器來攻打熱蘭遮?這麼以為那堡牆和大炮是吃素的麼?更何況土著派系龐雜,寨子之間打了不知道多少代的羅圈架,就算有哪個部落因為得到了大量的鐵器而兵威大盛,他們首先下手的物件也只能是其他寨子而非熱蘭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