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那夜,在河陽城,他分明是驅動了這“天芒神劍”的!
這幾日東來,連城傑細想起那夜在河陽城外的嗜殺,不禁深感恐懼。但轉念,他又不免反問自己一系列的問題。
難道那種沖天而起的感覺就是禦劍術麼,可為何身心卻是一片刺骨的冰涼?為何那老者和巧兒說師父的神兵“天芒神劍”是邪物呢?我身上又怎會有久天寺和終南玄門的上層絕學?師父師娘到底是何身份,他們是終南玄門中人麼?
一連串的疑問,在他的心中驟起,綿延得揮散不去,卻也是無人解答。
連城傑雖有酒水為伴,心中也疑問諸多,想做到心無旁騖則極是困難,但這幾日連城傑還是能勉強讓靜下心來。而在淩亂的思緒稍微寧靜之際,他也漸漸理清了一些關於修行的思路,他懂得師父師娘教授的“太極全真決”的一些法門,但他的師父與師娘卻是不曾教授他“太極全真訣”第四層的心法。他只能憑著自己的記憶,師父師娘偶爾的言語進行揣摩,一點點地領悟、修行。
連城傑亦知道,道祖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認為人與萬物同一本始,同一本體,同一生成程式,認為人與世間萬物皆始於元氣。元氣是萬物生命活動的基礎,更是人生命之本,正所謂“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4”而元氣又是由陰陽二氣相交構成,陰陽二氣互相沖擊而産生的中和之氣為沖氣,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而是一種中和之氣,恰正是陰陽相擊産生的中和造就了萬物。而元氣受到陰陽、五行、八卦等規律的制約,所謂“氣盛則身強,氣衰則體病,氣絕則死”,所以特別是陰陽兩氣協調與否,便成為了關鍵中之關鍵。
元氣又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氣稱為炁”,就是人體最初的先天能源,比如說一個人的悟性、資質之流;而後天之氣才稱之為“氣”,是指透過後天的修行所産生的能量。而修真者則是透過後天養氣、煉氣的辦法來接通先天的“炁”,從而達到養生健身、長生不老、體悟天道至理的效果。
上古道教文獻中記載,道家修真者的修真法門民間亦稱作氣功)門類很多,既有守一、存思、行氣、內丹等靜功,亦有導引等外功。而道家修真法門雖有靜有動,但卻是以靜功為主,以靜功入靜法。近萬年下來,光陰如梭,修真靜法亦是修真法門)大略可分為煉氣、存思、煉神、守竅、內丹等五大類。
如今世間,有的修真門派只選其一,而有些修真門派則海乃百川,博採眾長。比如,歸樂谷的修真法門,雖與終南玄門同屬於道家,卻既不是靜法,亦不是動法,而是上古時期的辟穀、服耳之法;而終南玄門呢,則集服氣、存思、辟穀、靜法、動法等諸多煉養術以及髒腑經絡學說而自成體系,後世稱為內丹修煉功法,亦稱內丹術或內丹學。但是終南玄門得修行法門又不僅僅是內丹修煉法,而是兼糅了其他的一些方法。
當然,關於歸樂谷與終南玄門的修行法門和修行途經,連城傑是無從知曉的,他甚至連“太極全真訣”是終南玄門的修真法門都是不知的,也更不用說“太極全真訣”的修煉區分了。“太極全真訣”的修煉法門來源於內丹學,而玉清訣前三層的口訣便是教修真者最基礎的引氣入體、煉精化氣、煉精養氣的修行法門。凡人即便是隻修行到第三層,卻已能達到養生健體、延年益壽之效。而從玉清訣第四層開始,至上清訣第二層,便屬煉氣化神階段,從剛開始使意念驅用法寶,到禦空飛行,再到人與法器合一的境界,可達到長生不老之效果。它是神氣相凝結為一的過程,是內丹法當中由有為到無為的階段,當世之中能修行至此階段最高層的,那是相當罕見的,非是終南玄門玉機子那樣的人物不可。
至於上清訣的第三層之後,包含整個太清境,是內丹術的最後階段,被稱為煉神還虛階段。此階段的修真者,便可與道合而為一,與宇宙同體,入於虛空,永世長存。但據文獻記載,卻是沒有任何修真者能步入此階段的,世間相傳只有終南的祖師重陽真人耳。
連城傑想畢,便屏氣凝神,盤膝而坐,煉精化氣,並在此基礎上,試圖使氣與神合煉,相抱不離,以氣歸神。連城傑遂像以往一般,將精氣聚於下丹田處凝結,運轉小周天5。所謂小周天是指內氣在體內沿任、督二脈迴圈一週。即內氣從下丹田出發,經會陰,過□□;再沿脊椎督脈通尾閭、夾脊和玉枕三關,到後腦部,這個過程名為通三關,而此內丹術語稱之為“進火”;後經頭頂泥丸,由兩耳頰分道而下,會至舌尖或至迎香,走鵲橋6與任脈接,沿胸、腹正中下還丹田,這個降三丹田7的術語稱之為“退符”。
若是往常,連城傑在精氣運轉至鵲橋時很是困難,常常因失在鵲橋失氣而失敗。但是今日,他按師父師娘教授的六字氣訣把呵、噓、呼、呬、吹、嘻六字,順次各鼻吸口呼,默唸字音各六次,共計三十六次之後,精氣緩慢由背部經過督脈上升,通三關後上達後腦部精氣卻是能順利透過了鵲橋,竟是完成了精氣在體內小周天的運轉。連城傑喜出望外,再試兩次,竟也是能順利透過。
其實,連城傑並不知曉其中緣由。而這緣由,則是那夜他在小榭酒醉時,老者在言語間偷傳了他一些法門的緣故。那老者先是在他未醉時與他說“道”,之後在連城傑酒意正濃時,再教授一些煉氣的法門,煉氣時不可用力吸氣,或拱背挺肩低頭使後頸用力提升,則生流弊;應順序漸進,不急不噪,因勢利導。
而後,那老者又是讓自己的真氣輸入連城傑的體內,自行運轉了一個小周天。加之女子小白所贈之酒中,融有老者所煉之丹藥。若非有哪老者如此相助,今日的連城傑是萬萬突不破這“太極全真訣”玉清訣第四層的。
連城傑自知雖已突破“太極全真訣”玉清訣第四層,但是在欲用意念操控“天芒神劍”時卻又見它一動不動,也不禁在疑惑之餘頗感失落。一連串的疑問,無人解答,連城傑索性就靜靜地坐著,向著東方,向著那延綿的森林,向那烏雲縈繞中的群山,靜靜地喝著女子小白所贈卻已沒多少餘量的美酒。
再繼續向東,用不著兩日便可到達河南鎮了。只是不知道,那河南鎮是否已然改變了模樣,那間城隍廟還在麼?
十二年了,那些河南鎮的往事又不禁浮現在眼前。
只是回想之際,連城傑卻突然想到了一個女孩,那個曾經突然來到他避難的城隍廟裡與他搶東西吃的女孩。那時的他很餓,所以與她爭搶了那城隍廟裡唯一的一件食物,只是爭搶不贏他竟是把人家女孩的手臂狠咬出血來……
注釋:
1徭役。中國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雜役、軍役等。古代,凡國家無償徵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它是國家強加於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有關於周代徵發徭役的規定。秦、漢以後歷代徭役名目繁多,辦法嚴苛,殘酷壓榨人民。
2長存橋。秦穆公稱霸西戎,將原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稱“灞”,便是灞橋。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祥之兆,便將橋改為“長存橋”。此處只是借名用之。
3語出老子《道德經》。
4語出東晉葛洪《抱樸子·至理》。
5小周天。指內氣在體內沿任、督二脈迴圈一週,因其範圍相對較小,故稱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取坎填離、水火既濟、玉液還丹等。
6鵲橋。在丹經中,認為人們在出生後,任督兩脈已經中斷,而兩脈之間原銜接的地方,便稱為鵲橋。鵲橋有兩處,即上鵲橋和下鵲橋。上鵲橋在印堂、鼻竅處,一實一虛;下鵲橋在尾閭、□□處,亦一實一虛。或謂上鵲橋指舌,下鵲橋指陰蹻xue。河車轉運時,要防止鵲橋走漏,引精炁順利循行。
7三丹田。指腦部泥丸、胸部黃庭、腹部臍中。
☆、夜遇書生
且說,連城傑在這山谷入口處的崖壁之上尋得一塊青石板,靜靜地守了三日。這三日來令他格外高興的除了沒有看到佘諸的追兵,便是他終於突破“太極全真訣”的玉清訣第四層。連城傑雖然在用意念操控“天芒神劍”之上沒有所成頗感失落,但他也沒有太過於急躁,心想終有一日必是能夠實現的。
這三日讓連城傑更為感概的,則是這些奔逃向河陽城的百姓,那是一天比一天多,三日下來西去的百姓總數不下三萬人。連城傑離開山口繼續向東,這一路上,所經村落,竟是空城。如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加之十二年前的連家滅門慘案,連城傑是無法相信世間的那些關於佘諸林朝的傳聞的。
世間相傳,佘諸林朝建制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到林蔭雄時,已傳了十八代,二十一帝,帝都也曾歷經三次遷徙。佘諸林朝建制大統及其後的一百五十餘年間,帝國位於河南鎮,這段時間佘諸林朝開放包容,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聲譽遠及海外夷島番邦。其後因皇位繼承問題,皇族內部爭鬥不休,引發內戰,佘諸國家分裂,南北兩個林朝並立長達十年之久。其中北林一脈都城仍在河南鎮,南林朝建都會稽餘杭。後南林一脈平定叛亂,統一南北,帝都仍建在餘杭,以河南鎮為西京。再兩百年後,因會稽發生天災,加之北方谷國的興起,虎視南方林朝,佘諸林朝皇帝遂把帝都遷至陽城,直至今日。
三十年前,佘諸林朝皇帝林蔭雄初登大寶,改元“建世”。十年間曾大力整頓朝綱、總攬內外大政,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北方谷國,勵精圖治,海內昇平,複建立起盛極一時的佘諸林朝,被盛贊謂“建世盛世”。但從大觀元年開始,林蔭雄開始年年出巡,曾三遊餘杭,兩巡關中,還在陽城、河南和餘杭三地間頻繁往還,且每次前出遊前都要大造離宮,開始弄得百姓疲敝、民怨四起。大元二年正月,他為了開掘長塹引大河之水拱衛帝都陽城,調發全國幾十萬農民;三年為重修帝都陽城和建“長生樓”,每月各郡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大觀四年和五年在雁門以北修築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多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大觀六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兩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大觀七年開始,林蔭雄沒有再大興土木,而是崇信佛、道兩教,對痴迷於道教的煉丹之術更是痴迷,為求追求長生不惜殺害子民取精血以入藥煉丹。自此,佘諸國內開始爆發農民起義,僅大觀九年一年間,國內各郡縣農民起義凡三十六次,但終是被佘諸林朝的官軍撲滅了。大觀十年六月,林朝後宮中有宮嬪不忍林蔭雄□□,聯合二十一人發動“宮變”,企圖毒死林蔭雄,後因一宮女心生害怕而告密未遂,當事者皆被被淩遲處死,牽連之人數不下三千。此次宮變,被稱為“六月宮變”。
“六月宮變”後,林蔭移雄居宮中“長生樓”一心修玄,日求長生,再不過問朝政。國中之事,盡數由宰相葉崇山執掌。葉崇山從大觀十年開始獨攬大權,至大觀二十年被殺,專國十年間,吞沒軍餉,吏治敗壞,邊事廢弛,致使北方谷國和南疆夷人頻繁侵入國境,對佘諸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極大破壞。僅在北方,谷國首領海山穆爾便不斷寇邊,大觀十九年之際甚至兵臨帝都陽城北門之下,大肆掠奪。也因中土遭外族入侵,故而華夏之民奮起抗擊,雖生活艱苦,但農民起義卻是相比於大觀前十年,已少得太多了。
大觀二十年,宰相葉崇山被宦官李昌、張部所殺。僅一年,李昌、張部又被國師傅國忠所殺,自此至今,傅國忠執掌佘諸神器已有九年。至今,林朝皇帝已二十年不上朝,日夜幻想長生;權臣弄權,政治腐敗,橫徵暴斂,土地兼併嚴重。又因關中辰胤興起,三面臨敵,為保全國運,每年發動戰事不斷,故而賦稅繁多,徭役繁重,民怨四起,各地黔首流民反抗不斷。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卻早苦之於林朝久矣。連城傑一路所見所聞,亦甚是感嘆,但他相信終有一天,天下終究會恢複太平,而自己也必將手刃昏庸的林朝皇帝,替天下人報仇,為連家三百口洗刷冤屈。
連城傑雖帶著諸多疑問,卻更加堅定地繼續踏上東行之路。又過兩日,連城傑到達一處名曰鳳凰的小鎮,城鎮雖不繁華,但戰亂似乎也未曾波及,城中百姓的日子也還算寧靜。天暗下來時,連城傑也在城中尋得了一家客店,他是連店名都還沒瞧清楚就徑直走入的。只因,這時天色突變,似有一場大雨將來。只是盡管時值傍晚,但客店裡的客人卻是屈指可數的,這氣象竟是不能與關中相比的。
見有客來,店小二殷勤地招待著,“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呢?”
連城傑打量著店小二,又看了看屋外的天色,一句話也不說,只是打量著這客店的環境。客店擺設比較簡單,一樓似乎是招待臨來打尖的客人,所以只擺放著四五張方桌並配置凳子;食堂再往裡,過了樓梯便是天井,可見此家客店也似於關中的構建,是由一個兩層樓的四合院子改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