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對洛爾表現得過於熱切,有違文家制定的禮儀,所以祭祀結束之後,伊川序就帶著先遣隊一行人離開了,伊川斐則攔住武皇,不讓他有機會繼續接觸洛爾。
公有公則,私有私交。文家顯然不希望武皇在這樣正式的場合與洛爾談私事。當然,洛爾也有理由懷疑,私下他們也不準備給武皇這樣的機會。
祭祀結束以後,洛爾在伊川序的帶領下,和文家朝廷的頭頭們碰了個面,包括內閣十二位閣員,尤其是當朝的百長伊川慶。
伊川慶個子不高,體型相對削瘦,總是皺著眉頭,沒人知道他在憂慮何事。
他是東盛帝國的文官朝廷領袖,內閣的首相,武皇的姐夫,同時也是伊川氏的家主,伊川斐和伊川序的父親。
集如此眾多顯赫身份於一身的伊川慶看上去其貌不揚,甚至很低調,完全沒有那種權貴應有的強大氣場。
所以,雖然當時的他就位於百官之首,但洛爾走過身邊竟未曾注意到他。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日子,並不見得是好日子。伊川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作為政府實際領導的他,可以說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兩鬢早已雪白。
武皇只是名義上的帝國首腦,而實際的國家運作則全都依賴於伊川慶的周旋,雖然有內閣二十四位閣員,但實際上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只有其中一半左右。
東盛帝國的政治制度有點類似於明清時期,朝廷同樣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的頭頭就是尚書。
這六位尚書同時也兼任內閣的閣員,再算上監察機構的御史和執掌軍隊的將軍以及主導立法判罰的各府寺卿。整個內閣包括百長,一共有十二位實際發揮作用的閣員。
這十二位閣員是真正掌握實權,可以參與國家政策制定執行的文家朝廷主要領導班子。
另外十二位閣員,當然不能說是充數。一方面他們是前十二位閣員的助手,另一方面也是候補,算是跟班學習。
等於說只要能進入文家朝廷的內閣,哪怕只是後十二位閣員,也已經屬於位居權重了。可以參與到國家政策制定,學習治理國家需要的能力,甚至可以對某項政策提出異議和建議。
內閣二十四閣員當中,只有百長伊川慶沒有兼職,直接就是內閣大臣。往下排序,第二位內閣大臣,就是兼任吏部尚書的官員,依次往下排序。
雖然行政框架已經大致趨於完善,但主要官職依然處於世家門閥的包辦之中。內閣二十四位閣員,無一例外全都來自九州各大門閥豪族。
就算是身為百長的伊川慶,也會把自己的族弟塞進內閣當中,充作後十二位閣員,想來是準備讓其接自己的班。
如此看來,如果伊川斐想要接替父親的班,估計也得先入內閣,成為閣員才行。
雖然他只是帝王宗典錄,但完全有資格進入內閣。因為後十二位閣員,是完全不需要考慮是否擔任實權職位的,基本上只要是京官,哪怕只是閒職也有資格進入內閣。
不過很奇怪的是,伊川斐似乎並沒有入閣,這讓洛爾有些難以理解。
在世家門閥林立的東盛九州,洛爾能理解這種官位傳代的傳統,畢竟現如今,平民階層並沒有抗衡武家門閥的力量,所以想要維持文家朝廷的統治,就只能保證國家權力時刻掌握在文家門閥手中。從這一方面出發,傳位就可以理解了。
伊川斐沒有入閣,絕對不是避嫌那麼簡單。要知道伊川慶都把自己的族弟塞進內閣了,難道還會忌諱別人的流言蜚語。
而且退一萬步來說,伊川斐身份極為高貴,就算現任武皇退位,新任的武皇跟他也是表兄妹的關係,由他接替父親的班,成為帝國文家朝廷的百長,可謂眾望所歸,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