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丁偉和李儒的長安大戰,從一開始,就引起了整個天下的關注,在平靜了一個多月之後,整個雍涼地區突然遍地烽火,東至潼關,西至散關,大戰不斷,作戰者身居其中,還未感覺到。但是觀戰者,已經被這場宏大的戰爭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荊州襄陽鹿門山,司馬徽和龐德公的眾弟子,以及荊楚之地的名士,再一次聚集在這裡,討論這場戰爭,推演天下形勢。
“若論天下智謀之士,這李儒方可佔得一席之地。”司馬徽對著一個地圖,回顧了一下整個長安之戰,對李儒很是佩服,“丁驃騎奇襲潼關之後,西涼軍幾乎陷入絕境,但就是這個李儒,透過一系列調兵遣將,及時搶佔了藍田,方可和丁驃騎系對峙一月有餘,而立於不敗之地。”
“丁驃騎奇襲潼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長安之戰中佔了先機。”龐德公也一直在關注著長安的戰局,“不過這一次,李儒卻布了一個大局,成功奪回了潼關,並切斷了丁驃騎的退路,的確下了一步好棋。”
“李儒心思縝密,長安,渭南,潼關,左馮翊,環環緊扣,佈局真是無懈可擊。”徐庶透過在龐德公門下學習,他的軍事才能越來越高,深得龐德公的器重,而其他幾人,蔣琬,劉巴,廖立,馬良,以及龐山民等更突出的是內政能力,所以在龐德公和司馬徽討論軍事的時候,往往首先是徐庶發表自己的見解。
“但是李儒用計太過毒辣,非用兵之正道!”就在眾人都贊賞李儒時,一個十七八歲,甚至比龐統還小的青年突然插了話,而且他並不看好李儒,“所以長安之戰,最終勝利的還是丁驃騎!”
“哦?孔明有何見解,說來聽聽。”司馬徽笑著說。
說話的年輕人是不久以前才到荊州的,他複姓諸葛,單字名亮,字孔明,徐州琅琊人。由於北方和中原戰火頻發,相對而言,荊州這些年來,一直都很平靜,所以他隨叔父諸葛玄來到了荊州。
去年叔父諸葛玄去逝,諸葛亮便與哥哥諸葛謹,弟弟諸葛鈞一起躬耕於隆中。由於諸葛亮聰慧無比,無論是政務還是軍事,都頗有見解,因此與徐庶、龐統、崔州平、馬良等荊州才俊多有交往,也受到龐德公、司馬徽,以及荊州另一位隱居大才黃承彥的贊賞,因而在青年一代中很有名氣。
“徐榮經過茂陵,突襲左馮翊,險中求勝,打亂丁驃騎的佈局,的確是奇招!”諸葛亮搖了搖他的鵝毛扇,“但是,他卻將胡軫和一萬五千西涼軍做為誘餌,以吸引丁驃騎的注意力,眼看著他們被白白殲滅。所以說,李儒並非真正的謀士,他只是一個毒士!”
“孔明此言有些過分挑剔了,自古以來,慈不掌兵呀!”諸葛亮剛說完,龐統馬上反駁,“打仗的目的就是取勝,只要勝利了,那任何代價都值得!”
“土元此言差矣,應該是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諸葛亮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丁驃騎麾下有荀攸和賈詡,如果李儒不送上這一萬五千兵馬,豈能瞞得過此二人?”徐庶看到他們二人爭論的焦點就在於付出的代價,而一場戰爭,付出代價的大小要看實際的情況。他也認為,李儒這一戰,的確打的漂亮,一萬五千兵士的代價,在這場大戰中是可以接受的。
“只要計謀運用得當,一樣可以做到!”諸葛亮依然輕搖鵝毛扇。
“哈……”劉巴突然大笑起來,“我看你們只是紙上談兵而已,真正臨戰,恐怕會一敗塗地吧。”
劉巴一向自負才高,說話給別人不留餘地,眾人也都習慣了。
“長安之戰打到現在,到底是誰佔據著上風?”馬良平時不喜歡討論軍事,但最近也對長安之戰關注很多。
“土元,你看是誰佔據著上風?”龐德公微笑著對龐統說。
“自然是李儒!”龐統毫不猶豫,斬金截鐵。
“何以見得?”徐庶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