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常說的一句霸氣威風的話就是“斬將奪旗”。
何以如此?古代軍隊,對將領個人的依賴程度太高,一旦將領被斬,九成九的軍隊都會馬上土崩瓦解,馬上本來佔據了上風。那時的單兵素質就是如此,他們不知道為何而戰,當兵吃餉而已,老闆都死了,替誰賣命?誰來發餉,誰來管飯?拼死拼活的,誰來嘉獎?
而奪旗,與斬將幾乎有著同等的作用。因為戰場之上,主帥那邊有什麼動向,全靠一面大旗。人在旗在,人亡旗亡,如果旗都倒了,說明什麼?就算主帥沒死,那主帥所在,必也已岌岌可危,所以才連一面大旗都護不住。
如果主帥那兒都自身難保了,老子還在這兒拼死拼活的幹什麼?跑晚了命都沒了啊!所以結果十有八九也是潰敗。
李魚是忽然想起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的大軍數次決戰,化險為夷的故事了。
建文帝削藩,一連把五個叔父貶為庶人,砌了高牆要軟禁起來。其中湘王悲憤難遏,舉家自盡,還被建文咬牙切齒地給了一個“戾”的諡號。輪到第六位燕王時,他先是獻出全部三個兒子,接著裝瘋賣傻,都逃避不得,幹脆反了。
建文又咬著後槽牙吩咐他委任的統兵大將:“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不直接說“勿殺朕叔”,而是委婉地說“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統兵將領自然心領神會,戰場上刀槍無眼,直接把他幹掉了吧,可別抓個活的回來,那時再殺,就只能我這個皇帝下旨了。
於是乎,六七十萬大軍,殺氣騰騰,浩浩蕩蕩的,結果燕王到處劃拉,也就三五萬兵,奈何建文這邊不爭氣,左右是連續幾次大決戰,都因為明軍大帥李景隆的中軍大旗“被風吹折”,弄得數十萬大軍都以為大帥掛了,結果一鬨而散,而致大敗。
李魚陡然想起了此事,決定效仿一下,那旗能對李景隆數十萬大軍有如此重大的影響效果,對這玄武門上的右屯官兵應該也有同樣的效果。
左屯官兵都在齊聲吶喊,李安儼氣急敗壞,吼了幾聲,除了近身之人,也沒見個聽見。正在苦戰的許多右屯官兵眼見那帥旗完了,不用左屯官兵呼喊,心就涼了一半。再聽見吶喊聲,許多人頓時鬥志全無,紛紛棄械投降。
這種大事,雖說是謀反大罪,但他們只是小卒,階級森嚴的年代,一向把他們只當成一個聽命行事的工具,這種無視和貶低,在這種時候就成了優勢,誰會跟一件工具,跟歹人手中握著的一口刀過不去?
來日清算時,他們頂多是換個環境惡劣的地方去當戍卒,是沒有更嚴重的後果的。那麼,飛黃騰達的機會既然沒了,為何還要玩命?
李安儼氣極敗壞,暴跳如雷,奈何大勢已去,已是無法挽回了。
“這小子……”
李大器手拄著長刀,呼呼地喘著粗氣,看著不遠處正在指揮士兵將放下武器的右屯官兵集中看守起來,並綁了被刺傷腿的李安儼,便只喃喃地說了一句,也不知道是有些激賞,還是有些豔羨。
……
李世民負手站在亭中,風雪漸已有了寒意,但他仍站在那裡,一動不動。
他仍當壯年,正是男兒精氣神達至巔峰的時候,他很想拔刀,親自沖上玄武門。
可惜,他不能這麼做。他的一道傷,也比無數人的性命還要重要的多,作為一個帝王,那麼做是不稱職的體現。
“今夜,有人謀反!”
李世民忽然說了一句。
四位才人半夜忙不疊地爬起來,匆匆趕到這風雪小亭,一時也不知道皇帝為何午夜興致大發,跑來這裡“賞雪”,是以一個個的緊張不已。
其中有人壯起膽子問了一句,李世民沉吟片刻,還是做了回答。
李世民說著,回眸掃了一眼,四女就站在亭外,亭上的燈將光打在她們臉上,四女容顏都甚是俏美,但李世民目光只一掃,就定在了華姑的臉上。
華姑比起其他三女,更顯嬌憨些,年近四旬的男子,對這樣容顏上稚氣未脫的少女,其實更少些抵抗力。
而最重要的是,其他三女驟聽此言,臉上都露出驚駭之色,只有華姑,臉上反而露出一絲淺淺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