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上立刻有人附和著。
楊帆實在看不下這幫人對於金國的輕視,此刻也提高聲音道:“臣敢以人頭擔保,十年之內,遼國必為金國所滅!”
殿內頓時炸鍋,有震驚的,有奚落的,卻沒有多少相信的。
“楊卿不可戲言。”趙佶也搖搖道。
“臣不是戲言!”楊帆語氣堅定,“臣敢在此立下軍令狀,若是十年之內遼國仍在,臣願意獻上這顆腦袋!”
場面一時又安靜下來,估計是被楊帆這瘋狂的舉動驚呆,個個都說不出話來。
而在這時,王黼抖抖衣服出列奏道:“臣也贊同楊大人的說法。”
場上再次嘩然。楊帆也在心裡嘆道:怎麼能看得懂形勢的全是些奸臣!
“王愛卿快說說這是何道理?”趙佶也連忙問道。
“遵旨!若在昨天臣聽了楊大人這番話也會覺得金滅遼國乃是痴人說夢,可是——”王黼故作神秘地道,“可是今日清晨兵部又傳來一份諜報,這份諜報乃是兵部派至遼國的一位道學之士所發。前幾日他偶得機遇見到耶律延禧,此人精通相面之學,一見延禧便瞧出其乃一副亡國之君的相貌,延禧在位,遼亡國之期指日可待。”
楊帆一聽此言,頓時崩潰:這算什麼諜報?枉我還以為你是看清了形勢,原來全是胡猜!
然而趙佶卻來了興趣,他挺挺身子喜道:“此事當真?”
“千真萬確!”王黼回道,“當然,此事說來玄乎,可是想想這幾年,遼國百萬大軍難敵萬人小族,又不得不讓人相信。因此微臣建議,派一善畫而精相術之人出使遼國,一探究竟。”
“此議甚好!”不待群臣質疑,趙佶便搶先道,“只是派誰出使最為合適?”
“臣有一人,可擔此職。”童貫立刻出列道,“便是翰林書畫院的陳堯臣,此人既善於繪畫又精通相面之術,定能不辱使命。”
趙佶思索片刻道:“不錯,朕也記得此人,的確是合適的人選,今日便讓門下出文,令其速去速回。”
“遵旨!”
童貫話音剛落,蔡京又出列道:“老臣覺得凡事宜未雨而綢繆,不可臨渴而掘井。不管陳堯臣使遼所帶回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做好收複燕雲的準備。至於聯金之事,老臣以為不宜放棄,也不宜強求,可派呼延慶一人送三位金使回去,順便打探金遼通好是否屬實。若是金人無意與遼國通好,那我們便再派正使便與之商議聯合之事;若金遼確實已經通好,那我們便在確定了遼主乃亡國之君後單獨伐遼。”
眾臣聽後,小聲議論著。
“太師所言極合正道,臣附議。”
“臣附議。”
童貫、王黼、張邦昌等人紛紛出列應和。
楊帆心道:他媽的全是套路!不管聯金也罷、造謠遼主也好,歸根到底還是好大喜功,圖謀燕雲。金國強勢如此,怎麼就是引不起你們的重視?唉!你們玩這套路幹嗎拉上老子?若是歷史仍按原來的規跡發展,老子怕是也要被列入眾“賊”之一了。
這個提議自然還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不過,很明顯蔡京、童貫、王黼等人早已串連過,他們這些佔據朝堂高位的人意見統一,其他人能做的也就只有抗議而已。更主要的是,這個提議正解了趙佶的心結:本想聯金滅遼,卻中途生變,可又不甘心放棄收複燕雲的夢想,正在為難之際,卻有了“遼主乃亡國之君”的說法。既然上天要讓遼國滅亡,那即便不與金國聯合,豈不也能收複燕雲之地?金人幫不上忙,還有上天,總之收複燕雲的夢想不能放棄,這就是趙佶的邏輯。
奇葩的諜報,無知的君主,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佞臣,造就了這單獨攻遼的自大決策!
早朝散後,童貫又緊急召集樞密院中層開會:如今攻打燕雲之地已成定局,在不確定能不能與金人聯合的情況下,證明大宋有一戰之力成為童貫的當務之急。而先前放棄的攻打興州、靈州等西夏重鎮的計劃如今被童貫重新提起,併成為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
事情的發展又被拉回到了原來的跡。好不容易透過情報分析、戰術推演令童貫擱置的冒進計劃又重新回到了案上。
再勸說童貫採取保守戰法已經不可能,如今也只能寄希望於新式的火器能改變戰局——新式武器的第一次使用往往是效果最好的,敵人會因計算之外的東西出現而亂了陣腳,這也許就是突襲西夏腹地的制勝之匙。
楊帆決定隨軍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