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安國笑吟吟的,跟在後面。
二人走到牆邊,赤裸裸的目光聚集在這塊棕色的木牌上。
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皆是刻刀留下的痕跡。
製作之人為了讓痕跡更加清晰,還特意用黑色的墨汁塗了一遍又一遍。
“司公,如何?”
司匡瞅著上面的文字,點評,
“雖然閱讀起來有些繁瑣,但對於兒童還說,也算是一個比較優秀的數術學習方式。”
說完。
沉思片刻。
他從懷裡掏出來一個用粗麻布製作的小包。
因為筆墨不易隨身攜帶,司匡特意在空餘時間,製作了幾根大小適中的木炭,裝在這裡面。
熟練的開啟小包,從中取出一塊趁手的木炭。
隨後,向左邁出一步。
持木炭,在石塊壘成的牆壁上書寫。
在孔安國疑惑不解的神色中,按照木牌上的格式,把九九乘法表,用阿拉伯數字翻譯出來。
“1x1=1”
“1x2=2”
…
“9x9=81”
“司公,這是?”
“君可把它理解為數字轉換之後的符號!”
司匡側身,指著剛剛書寫的阿拉伯數字,微微一笑,把表示方法,從“1”至“10”挨個說明。
孔安國雙手交叉,藏在袖口,眨眨眼。
既不反駁,也不驚歎。
只是在靜靜聆聽。
自百家存世,出現的符號不勝列舉。
可如今流傳下來,被天下公認的,唯有《周易》!
如今司匡提出一種代替數字的“符號”,對他而言,就像是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符號”一般,沒有記住的必要。
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簡化九九乘法表的記憶,但是,不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思考方式,不值得記。
除非,這玩意兒和《周易》符號似的,蘊含了至高無上哲理,未來能夠被天下之人公認,被天下人爭相學習。
否則,它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無用之物罷了。
試問,放眼整個大漢,專門記一個全天下只有三、四個人才能看懂得符號,有什麼用呢?
喜歡六朝漢臣請大家收藏:()六朝漢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