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匡雙手交叉,藏於袖口,扭頭,眺望下方的人群。
隨後,又凝視良嶽,笑容滿面。
深吸一口氣。
利用腹部頂著胸腔,拱手,高呼,“良公,開始吧。”
陡然。
良嶽面色凝重。
同樣頂著利用腹部上頂胸腔,把身軀挺得筆直,拱手作揖,朗聲回應,“請!”
得到應允。
司匡轉身,從身後拿出來一卷竹簡,平鋪在地上。
竹簡上面,被寫上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其聲朗朗,底氣十足。
雖未刻意發音,但全場卻能清晰聽見。
“三日前,儒家衡胡將兵家戰書送至稷下學裡。”他一邊說著,一邊從褡褳裡面掏出來一塊充滿褶皺的棕黃色帛書,對著下方眾人亮了亮,“兵家良嶽,與吾約戰,內容有二。”
“一問我大漢,應如何驅逐匈奴!”
“二問我大漢,為何無可驅逐匈奴之良將!”
隨著司匡重複問題。
有兩個傾聽者,眉頭緊蹙,抬著筆,憂心忡忡的記錄。
第一個是挑戰者良嶽。
在這三天內,他雖然早就把問題思考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心裡還是沒有底。
自從回到稷下,觀看《孫子兵法》前半部分的內容之後,他就對司匡格外忌憚。
作為兵家傳人,他幾乎借閱了大漢尚存的所有兵書,就連《素書》,也研究得透徹無比。
良嶽原本以為,在軍事理論方面,整個大漢,能夠碾壓自己的人,鳳毛麟角,理論方面,紙上談兵無敵。
然而,卻不曾想,竟然有人拿出來了理論更加深刻的兵書。
雖然只有半部,但窺一斑而知全豹。
其中蘊含的理論,哪怕是《素書》,也不能及!
他深知,眼前這位,已經戰勝三家。
這場比試,必須拿出全力!
否則,必輸!
筆落驚風雨。
一條又一條可能出現的情況,被良嶽率先寫到竹簡上。
數種念頭,在他的腦海中一閃而過。
與之相同。
高臺下方。
衛青的行為,如出一轍。
也抬起筆,用漆黑的墨汁,在布帛上撰寫文字,記錄這場比試的內容。
兵家挑戰司匡,雖然是以良嶽之名,但是實際策劃者,是他這位大漢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