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匡向後退了兩步,對孔安國拱手一拜,言辭懇切,“孔兄,倘若儒家借與我六十金,一年之內,小弟可活流民數萬,三載之內,小弟可拉出一支縱橫匈奴之地的強軍。”
頓了頓,言辭懇切,“望兄長好好考慮一番。”
孔安國跪坐著,低著頭,沉默了。
他看著地面上的數字,盤算著著種種利弊…
招收流民當做對抗匈奴的主力…
歷史上,未之有也。
戰鬥力究竟如何,誰也說不準。
八十年前的秦末,雖然也有招用流民的情況,但那時候,大家都招收流民。
流民對抗流民,根本看不出差距。
底子都差不多,遭遇也都差不多,戰鬥力,在吃飽了的情況下,自然也就差不多了。
至於流民對抗匈奴…孔安國在糾結,白登之圍到底算不算。
他沒有親眼見證過那一幕,也不敢想象。
當年見識過的人,基本上都死的一乾二淨了。
那時具體什麼情況,恐怕只有百年之後,去地下問先輩。
如果算…
白登之圍,好像是大漢敗了吧?
剛才司匡嚷嚷的大復仇,正是這件事。
失敗的白登之圍,豈不是說明,流民不如匈奴士卒?
一時間,他拿不定主意了。
這可是六十金。
如果拿出來,儒家各派絕對要元氣大傷。
他們雖然是正統學派,但底蘊根基太淺薄了。
天下儒生,幾乎都在商鞅“士農工商”定律地影響下,放棄經商了。
在這種情況下,稍微有錢的學派,無非就那麼幾個。
《尚書》、公羊、韓《詩》…
這幾家。
要麼是家裡有地,就像是孔氏一族;要麼是朝廷做官,像董仲舒、韓嬰。
除了這兩種情況之外,沒有第三種情況了。
讓一群收入一般,養著一大群家奴的人掏錢…難於登天。
儒家的世界觀影響著他們,不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但孔安國一想到僅需六十金,便可救人、攘夷、賣人情,實現一舉三得。
頓時又心癢難耐。
成本太低了!
簡直像是在白送好處。
先不說借錢活流民,儒家也能跟著收聲望,光那個“大復仇第一”,就羨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