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城市建設了。
這一方面,還是跟先前長安的法子差不多,徵集洛陽各坊大量徭役,讓洛陽百姓修建自己家門口的渠道。
整個城市的排水排汙重新打造。
只是水泥這塊,暫且剛成立水泥廠,還不能大量打造水泥路。
治安這塊,增設大量治安司。
洛陽每個坊,每個街道,都設立治安司進行管轄。
一口氣,就增設大大小小一百二十個治安司。
每司約莫七至十二人,加上其他人員,便是兩三千人。
人員的挑選,自然是退役的將士優先。
也算是解決了大量就位問題。
再就是成立大量的工廠了。
紡織廠是一方面,其他的工廠也不能少,包括附帶的技術學堂。
整個洛陽城所有百姓,好像一下子就都能找到事情做了。
閒散遊民幾乎盡皆消失不見。
這也極大的減少了治安的壓力。
商業發展這塊,李承乾充分利用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毗鄰大運河的交通優勢,大力拓展貿易路線。
並且組織人手對大運河的航道進行了全面勘察與疏通,清除了河道中的淤積泥沙和暗礁,確保商船能夠暢通無阻地往來。
同時在洛陽城外,開始新建多個大型碼頭,以作商用。
為了活躍市場,李承乾推出了一系列商業扶持政策。
對於有南市、北市和西市這三個市集,都設定更多市壁師職位。
市壁師也可稱為市師,主要負責市場管理工作。
新增市壁師更多權力,主要在於負責規範市場秩序,打擊欺行霸市、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為商家和百姓營造了一個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
除此之外,李承乾招聘人員成立洛陽報。
洛陽報的內容,主要是以商業動態為主,讓商品數目,價值更加清晰化。
而對於各市集內的店鋪,更是強制規定,所有貨物必須都要明碼標價。
這年頭,同樣的東西,每個人買的價格都不同。
乃至於為了保密價格,還發明瞭許多議價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袖中搭手談價。
聽起來很有意思,然而對於百姓,尤其是不懂行的人來說,就是吃虧。
明碼標價,才是流動最快的方式。
至於最受關注的紡織廠,因為棉花供應不足,實際上還屬於是個空架子。
是以李承乾開始對洛陽周邊,乃至於更多地區,強行推廣棉花種植。
對於種植這樣新興的棉花,其實很多百姓還是牴觸的。
李承乾早有安排。
但凡所種植的棉花,均以太子名義全部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