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自長安的綢緞莊老闆陳掌櫃,看著手中的紙幣,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他對身邊的同行說:“這紙幣若是能在遼東順利流通,咱們的生意可就好做多了。以前帶著大量銅錢出門,不僅沉重,還不安全,如今有了這輕便的紙幣,往來貿易方便太多。”
旁邊的藥材行老闆劉掌櫃也點頭稱是:“而且太子殿下對咱們外來商人還有諸多優惠,這遼東商業圈看來是要大興啊。”
隨著紙幣的試點推行,商業中心的交易方式逐漸發生了變化。原本堆滿銅錢的店鋪櫃檯,現在多了一個專門存放紙幣的匣子。商人們在交易時,不再需要費力地數銅錢,只需拿出相應面額的紙幣,交易便迅速完成。
在一家大型的瓷器店內,一位波斯商人正與店掌櫃討價還價,最終以五貫紙幣成交了一批精美的瓷器。
波斯商人高興地說:“這紙幣我可從沒見過,如此方便,以後與大唐的貿易,肯定會更加頻繁。”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接受並喜愛上紙幣。
他們發現,使用紙幣不僅提高了交易效率,還降低了交易成本。以前因為攜帶銅錢不便而放棄的一些小額交易,現在也因為紙幣的出現而重新活躍起來。
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紙幣的發行使得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速度加快,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
這就跟後世的網路交易支付類似,錢的流動變得迅捷起來。
這種方便快捷的方式,還沒有任何擔心的情況下,紙幣開始大規模介入到經濟活動中。
最初還是在遼東地區,然而僅僅只是一個月多月的時間裡,在八月初時。
紙幣的流通,就已經到了大唐內陸。
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唐河北道。
這可是太子造出來的東西,出於大唐太子的信任度,許多在河北的商人,也能直接接受紙幣的購買。
誰願意買賣點貨物,帶著幾籮筐的銅錢啊。
一貫鈔,那可就是一千枚銅錢。
而現在,只要隨身攜帶一張紙。
雖說現在只能去到遼東通寶行進行兌換,但更多的商人相信,等太子處置好遼東的事務,肯定是要回到長安的。
畢竟皇家的一些隱秘,外人可不知曉,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
以後整個大唐,肯定都會開設通寶行,屆時這紙幣在大唐自然也能兌換。
哪怕是現在,去遼東兌換,不過是麻煩些罷了。
商人的貿易,向來是迅捷的。
很快,長安城內,也已經出現了紙幣的交易。
主要是以一貫十貫這樣的大宗貨物交易為主,大商人都喜歡用遼東通寶行的‘票據’進行支付跟購買。
長安的商人聽到訊息,也是直接認可太子名下錢莊的‘票據’。
貫鈔紙幣上的太子頭像,還是引發了不少的轟動。
好在長安邸報之前,就已經拓印過太子頭像之事了,這次接受起來也很容易。
然而,當這個訊息傳入宮廷的時候,這個中的意味,少許有些不同了。
八月底。
太極宮內。
李世民看著龍案上,一貫,五貫,十貫鈔上的三個不同角度的太子頭像,面色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