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到了這最後一關, 也就只有一道考題,那就是策問。
這策問可以是閣老出題,亦可以是皇帝親自出題。
當謝越彥正襟危坐在位子上,看到發到他手裡的試捲上的策問時, 他就明白這題肯定是明德帝親出無疑了。
《問沛縣之水何治?!》
材料為:明德二十三年夏末, 黃河在銅山縣韓家堂決口六十餘丈,黃水由陵子、孟山等湖注入洪澤湖, 沿途居民田廬被淹;沛縣等十餘州縣遭水災,沖塌房屋眾多;浙江臺州、黃宕、太平海潮, 淹斃三千餘口,災民七萬餘人。
大水所到之處浮木撞橋, 遂攻鐵索盡斷, 而河流泛濫, 並淹兩岸房屋, 房屋盡被沖壓,已成石灘。
沛縣受災最為嚴重, 署衙、倉廒、監獄均被沖毀,八十八名犯人只剩四十四名,因案卷沖失,書辦淹死, 其犯人姓名、罪名無憑可稽考。漫潰堤畻二三十丈, 縣城廂內外水高一丈七八尺不等, 大水沖塌城垣, 城與大水相通, 大水將近一月不消。被水之初,一萬餘人赴四散逃荒。
簡直觸目驚心!
看得出來上次郢王蕭臨淵帶來的那幅《千裡餓殍圖》當真把明德帝氣得不輕,但同時也讓這位貧苦出身的皇帝心中暗自警醒了。
自從來到京城後,謝越彥就命小海暗中收集了許多關於朝堂動向的情報,其中就有這一條。
他曾與李伯父和宋松安討論過此次會試是否會成為策問考題,卻沒想到會試時並不見其蹤影,卻原來出在了這殿試之上。
只是謝越彥收得的情報也只有一個大概模糊的情況,卻並沒有這樣準確的數字展現眼前,讓人膽戰心驚。
一向淡然的謝越彥眉頭微蹙。
難怪郢王蕭臨淵會背了那樣一幅圖回來,若是不及時賑災怕是會動搖國本啊。
答策題一般要聯系古今對問題進行全方面的剖析和展開,要提出當下治國方針中的不足和你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是,這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要太過放飛自我,隨意指責朝政。
那是在拿自己的政治前途開玩笑。
因為這些人都會在讀卷官這關前便敗下陣來,皇帝根本不會聽見。
防的就是一些想要靠諫言博出位的。
對於沛縣大水一事,謝越彥心中早有計較,在心中又打了一遍腹稿後,才從容不迫的拿筆,凝神將心中主張和見解一一寫下。
他謝越彥心中有怨不假,可他心中亦有民。
能以自身之力為天下百姓做些實事,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
策文不限長短,但一般是在一千字左右。
明德帝坐在上位看似隨意的一瞥,卻已將前三排的考生樣貌都牢牢的記在了心裡。
這前三排都是此次會試的佼佼者,日後也將會是他大肅的良臣能吏。
此次策問試題,是他親自定下的。
這水災簡直就是他的心腹大患。
明德元年。
黃河將江南碭邑毛城鋪閘口沖開,漫及下游蕭縣等數縣。
明德二年
陝西朝邑黃河伏汛陡發,沖塌民房四百餘間;永定河水漲至二丈有餘,南北岸漫口四十餘處。